- 东兴市设立多个“首个” 促使中越互通更便利
- 东兴市: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跨国医疗彰显人文关怀
- 东兴市:文体旅手牵手 共塑国门城市的“诗和远方”
- 境内外媒体代表在广西东兴感受国门风情
- 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边境国门科普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东兴市举行
- 2025年东兴书香周“走读东兴”主题活动举办
- 东兴市人民政府召开东兴口岸“五个指定监管场地”专题推介会
- 东兴市召开聚焦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闻发布会
- 桂林心之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 桂林河马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梦筑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 广西鸿日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一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大胜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千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韶华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万坤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云忆秀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浩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优游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钦州民间谚语
- ·钦州知州、岳飞次子岳霖
- ·钦州民间艺术 八音
- ·钦州民俗节日 三娘湾观潮节
- ·走亲戚(钦州过年习俗)
- ·钦州“海妹仔”蜕变“白天鹅”
- ·谏议大夫宁原悌
- ·钦州民间艺术—剪纸
- ·小梁燕荣膺中国“最美孝心少年”
- ·钦州礼仪习俗—寿庆
- ·山歌斗艺,乐韵悠扬
- ·红军团长—利松
- ·钦州民间体育—舞狮舞龙
- ·钦州夏至吃狗肉的习俗
- ·话说——钦州结婚习俗
- ·钦州民间艺术 烟墩大鼓
- ·三那起义首领刘思裕
- ·钦州明星经纪给力钦州
- ·国际顶级旅游活动 钦州国际海豚旅游节
- ·钦州灵山县妇联权益部部长颜芳
- ·萃军将领冯兆金
- ·再获“中华孝亲敬老楷模提名奖” 小梁燕载誉归来
- ·国民六十三军军长—张瑞贵
- ·话说将军楼
- ·钦州:一个美丽的传说
- ·钦州浦北民俗节日 许福节
- ·钦州礼仪习俗—生育
- ·春节过年习俗(钦州部分地区)
- ·钦州的称呼习惯
- ·钦州民间艺术-采茶戏
翻阅古越州——“浦北探秘”之二
2010年9月24日,浦北县北通镇社根村傩舞队在表演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跳傩舞。邓昌平 摄
浦北,总给人以惊奇;
浦北,总给人以精彩。
登高文昌塔,极目古越州。山河与海洋的伟力碰撞,造化出巍峨的六万山脉和沿海丘陵地带,历史变迁中一个名字在这片土地上被叫响,越州浦北,带着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并存共荣的特色历史文化走进我们的视野。
千年来朝代更迭,越州浦北在历史演变中一次次涅槃升华,变的是归属和辖地,不变的是自古形成的人文底蕴。特殊的地缘优势、积累的厚重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赋予千年古越州鲜活生命力,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这是浦北过去赖以生存、今天得以崛起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仅要有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有魅力,这个魅力就是文化。”在北部湾开放开发的东风席卷浦北之际,重新探索古越州文化在现代的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地灵人杰 千年越州
古老的越州,历史悠久,地灵人杰。
早在1万多至2万年前的石器时代,便有先民在这片土地上与剑齿虎等猛兽一搏高下。秦皇汉武、隋唐、南宋及至近现代,马援、陈伯绍、狄青、苏东坡、李自成、洪秀全、李宗仁、蔡廷锴等前赴后继,在浦北意兴湍飞,挥斥方遒。新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址、汉代羊角纽钟、唐代铜钟、越州古城、旧州唐城遗址等为数众多的历史遗迹、文物屡现于世人。近年来对浦北的考古发现,进一步印证了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现代的演进历程。
谈浦北文化,绕不开距今1500多年的古越州,这座来历神奇的古城为浦北文化抹上一道灵秀之气。据《南齐书》记载:南朝宋西江督护陈伯绍“见二青牛惊走入草,使人逐之不得,乃志其处云:此地当有奇祥。启立为越州”,因此越州城又名“青牛城”。据两广考古学者实地考究和史料研究证实,古越州州址就在今浦北县石埇镇坡子坪仰天窝。
从《浦北县志》中得知,凿山为门的越州城依山傍水,气势恢宏。如今登高放眼,古城轮廓仍依稀可辨,有香翰屏故居、越州天湖、廉州古城(合浦郡遗址)等比邻相伴,人文自然景观协调融洽。
离越州古城不远,是始建于两汉合浦郡城的港口泉水镇旧州古渡,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从这里启程,珍贵的丝绸、珍珠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销往各国。地域优势为浦北带来了商贾云集、贸易火爆的繁盛景象,繁荣的商业又造就了浦北人务实、开放、进取的文化心态和创新趋时、好学向上的文化机制。越州浦北成为中国与海外文化的交汇区,各种文化在这里生长共荣,融合出多元杂糅、具有鲜活生命力的人文精神,成为浦北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
多元文化 勃然兴发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如果说秀丽的自然景观构成浦北的外在美,多元的文化体系则折射了越州的内在美,越州文化美在天然、美在蓬勃的生命力。
马江之畔,青山环绕,文昌塔高耸山峰之巅。文气氤氲的文昌塔对文人学子有着非同一般的吸引力,眼看端庄典雅的文昌塔已近在咫尺,忽闻风中传来阵阵悦耳歌声,伴随着文昌塔风铃脆响,格外动听。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文昌塔前,两个年轻女孩正在歌舞,歌声清脆,舞姿曼妙。
询问得知,她们是在浦北一职校就读的学生。观光兴浓,即兴起舞。
“真不错!”精彩表演得到了游客们的阵阵掌声。
“我们家乡的男人也会跳舞。”女孩家乡就在北通镇,那是个客家文化氛围浓郁的地方。
每到农历八月,浦北秋高气爽,北通镇和白石水、张黄、大成、龙门等乡镇的山坡上,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锣鼓喧天,男人们头戴面具,身穿戏服,手持兵器,踏着乐曲的拍子,在草地上扭动身躯。开坛、扯大红,跳三师、拜四帅、舞五雷……神秘莫测的面具、动人心魄的乐曲、伴随尖叫的掌声,这就是“傩舞”,村民俗称“跳岭头”。
傩舞源远流长,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祭的记载。它起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传承着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是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文艺。千百年来,浦北傩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合了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戏剧学、舞蹈学等多种学科内容,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具有浦北特色的傩舞文化。目前,全县共有20多个傩戏班子。2007年11月,在全国第14届群星奖中,浦北选送的以傩舞为原型的民间舞蹈《纵情岭头》在决赛中荣获表演奖。现在,浦北傩舞已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州文化绚丽多姿,不仅傩舞一枝独秀。在这里多元文化交融生息,“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一同踏歌起舞。歌悠扬、舞翩然,传递着浦北人对传统的继承和对生活的热爱。
能歌善舞的浦北人并不只在节日跳舞,也不止在舞台上跳舞。通过上级拨款和自筹基金,他们建设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开展了文艺排练、歌咏比赛、联谊会等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如今,全县共建设了1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02个乡村、社区成立了文艺队。婆媳同台演出、村民作词演唱……这样的场景,在浦北乡村屡见不鲜。
在县城,每当夜幕降临,爱好文艺的群众自发云集在一江两岸边上翩翩起舞,歌声缭绕马江两岸,已成为浦北县城一道美丽的风景。“富了口袋”的浦北人没有“空脑袋”,他们用实践把越州文化的多元性、创新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文化昌盛 文化兴邦
文化是浦北前进的核心竞争力。
“历史造就浦北人敢闯敢干的个性特征,也为浦北培养了浓厚的向学之风,据《浦北志》记载,在晚清末年,浦北一个县就已经拥有16家比较正规的书院,这在许多地方都是罕见的。”指着如繁星般密集的浦北书院分布示意图,浦北县博物馆馆长黄光清有些感慨。在她的带领下,我们走进古色古香的大朗书院。门一重重次第打开,仿佛穿过时空阻隔,向我们展开书香萦绕的越州书院文化。在书院深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原来大朗书院的后面就是平马小学,书院与小学浑然一体。据介绍,不少书院如今转为小学、中学等教育单位,将办学育才延续到今天,并且成绩斐然,如前身为进诚书院的浦北中学,就出了三位广西“高考状元”。千年文脉、百年书院、贯穿古今,生命力如此顽强,与浦北人对教育和知识的重视密不可分。
“学”,被写进了浦北的“十二五”规划里,浦北人把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学生态文明”县城作为“十二五”的奋斗目标,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不仅应和时代的发展更有着超前的规划。“浦北是全民向学、全民爱学、全民乐学,除了书院和基础教育,浦北同时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这将为浦北乃至北部湾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浦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县政府党组成员宋雁表示。
哲人说,文化的视野超越机械,文化有一个伟大的激情,追求美和光明的激情。映照着越州的厚重文化、浦北的迅猛发展,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这句话。时下,泉水、张黄、县城、寨圩四大工业园区迅速崛起于越州大地,商贸、物流随着地方发展蓬勃兴起,职教中心等教育机构瞄准企业需求、培养对口人才,学子们满怀激情、学以致用。在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和雄厚的人才资源的承托下,古老的越州张弓满弦,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