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如此多娇
- 东兴城区,景点众多,古今俱全,中西壁合
- 东兴好玩,好在城区徜徉,玩在国门寻香
- 东兴纯朴,纯在民风纯正,朴在返璞归真
- 东兴古老,古在千年遗韵,老在古风沛然
- 东兴美丽,美在下海激荡,美在滨海风光
- 东兴多彩,彩在“上山”忘返,彩在奇谷飞瀑
- 东兴上山下海又出国
- 东兴:京族婚俗喜迎八方客 共筑民族团结情
- 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中越界河游启动仪式在东兴举行 共谱跨境旅游合作新篇章
- 桂林捷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广西游这儿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欢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寿乡美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悦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市牛爸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益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七彩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万景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华锦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京族——居住在我国沿海边疆的一个民族
- ·京族哈节—歌声传情 “缘分”天注定
- ·央视4套播出东兴京族哈节等内容时长共80分钟
- ·京族少女,京族姑娘,京族美女
- ·京族掷木叶
- ·掷木叶也是京族人表达爱情的方式
- ·京族拉大网捕鱼
- ·东兴习俗乐器—独弦琴
- ·京族《采茶摸螺舞》民歌
- ·京族建筑
- ·京族的族称族源
- ·广西人自己的节日:三月三
- ·东兴京族踢沙
- ·廖俊劼
- ·客家风情
- ·杨远艳
- ·东兴京族风土人情
- ·京族文化艺术 京族民族曲艺 京族民族乐器
- ·京族的民族简史是什么
- ·京族跳天灯
- ·禤东
- ·京族风情“火爆”亮相第五届中国桂林国际旅博会
- ·京族的发源地是越南吗?
- ·京族舞蹈—对唱情歌对花屐
- ·苏海珍——京族独弦琴传人
- ·踢沙是京族青年男女表达情感的方式
- ·程万琦
- ·京族教育
- ·传统风俗习惯
- ·李拔群
东兴的传统风俗习惯
称呼
一般称祖父、祖母为阿公、阿妈(阿婆);称父母为爸爸、妈妈或阿爸、阿奶,老窦、老(mao),老就(ja)、阿(mie),阿叔、阿婶,个别地方还叫阿哥、阿嫂;称兄、兄妻为哥、嫂;称弟、弟媳为细佬、细婶;称姐、姐夫为姐姐、姐夫;称妹、妹夫为细姑、细姑丈。称父亲的兄、嫂为伯父、伯母;称父亲的弟、婶为阿叔、阿婶;称父亲的大姐、姐夫为大姑、大姑丈;称父亲的妹、妹夫为阿姑、姑丈。称母亲的祖父、祖母为外祖父、外祖母;称母亲的父、母为外公、外妈(婆);称母亲的兄、嫂为舅爷、舅娘;称母亲的弟、妻为舅父、舅母;称母亲的姐、姐夫为大姨、大姨丈;称母亲的妹、妹夫为阿姨、姨丈。父母姐妹(姑、姨)的子女称为表兄、表弟、表姐、表妹;表兄弟之妻分别称为表嫂、表婶,表姐妹之夫分别称表姐夫、表妹夫。
妻之亲属,除妻之兄弟可称内兄、内弟,妻之姐夫、妹夫可称内襟或老襟之外,其余均从妻称或从子女称。夫之亲属,一般从夫称或从子女称。夫妻之间,1950年前多以“你”、“喂”代替,或在子女之称前加个“你”,如“你爹”、“你妈”。1950年后,部分人在姓氏前头加个“老”,如“老张”、“老陈”等,但多直呼其姓名或名,对外也常称“爱人”。20世纪90年代后,不少人称“老公”、“老婆”,表示亲昵。
对一般老人称老爷爷、老奶奶;对一般长者称为老伯、阿婆;对一般平辈称为大哥、大嫂,或称细佬、兄弟、大姐、姑仔等。解放后,对上级领导多称其职务,对同事、下属称“同志”,或互称“同志”。20世纪80年代后,除称同志外,又可称先生;民间俗称老板、小姐或靓哥、靓妹。
喜庆
降生 孕妇怀孕期间,在饮食、劳作、日常行为上都得遵守许多禁忌,如不能在孕妇房前屋后用锄头、铲子挖掘东西;不能在孕妇房间剪东西;不能移动孕妇的床铺、别人不能睡孕妇的床铺等等。婴儿出生后,婿家要庄重地以红纸写“庆诞”报喜,附以槟榔、柏枝、柑橘之类的吉庆物,送到岳父母家,俗称 “送庚”。届时由岳母(产妇之母,又称“外家头”)带领亲戚朋友,带上鸡、瘦猪肉、粽子以及甜酒、爆竹、婴儿新衣等,前往婿家庆贺,俗称“送姜”。
满月酒 孩子出生满月之日做待客,称“满月酒”。当天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宰牲祭祖,设席宴进行庆贺。传统上,客人除送礼金外,还要送鸡蛋、红糖、米、酒和布料等贺礼。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满月酒”一般在饭店举办,少则十必席,多则数十席,贺礼以收礼金为主。
入屋 城乡居民当新居落成并迁入居住之日设席宴宾,称为“入屋酒”。自古以来,东兴居民对新居落成并乔迁的庆典,十分看重。新居建好并准备入住前,必须请“先生”看日子。选好“黄道吉日”,定好时辰,挂好门头红,贴上对联。是日良辰吉时,男主人率妻子、儿女,带上家禽六畜,担上金银财宝、裤子、玉桂、谷、米、柴、油、盐及一些家杂日常用品,带着油灯,手举火把,行入屋仪式,当日(或另择日),备办丰盛酒席款待亲友、收受礼金。因受高房价的影响,一些买了套间的居民也举办入屋酒。
婚嫁 东兴有近亲不婚,同姓少通婚的习惯,汉族的婚姻风俗多保持中原习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婚事须经说亲、相亲、订婚、过礼、迎亲、拜堂、回门等程序。迎亲日,男方门贴对联,摆酒盛待亲友,但女方有嫁女即“卖女”伤感,酒席从简,现婚宴一般双方在酒店合办。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婚礼,男女双方多以糖果款待亲友,因而请“吃糖果”便成为结婚的代名词。七十年代后期,农村在婚礼上刮起一股金钱风,一些女家索取聘金多达数千元,还索要“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和“48只脚”(家具脚数合计),接亲以单车为主。八十年代,婚礼虽简,但费用惊人。
城镇青年结婚,除大摆筵席外,女方要求男方在结婚时必须家私电器齐全,耗资万元亦不鲜见。接亲的交通工具由单车改为汽车。九十年代后,婚嫁讲究排场,接新娘的交通工具都用轿车,嫁妆档次越来越高,婚宴隆重,宾客要送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