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如此多娇
- 东兴城区,景点众多,古今俱全,中西壁合
- 东兴好玩,好在城区徜徉,玩在国门寻香
- 东兴纯朴,纯在民风纯正,朴在返璞归真
- 东兴古老,古在千年遗韵,老在古风沛然
- 东兴美丽,美在下海激荡,美在滨海风光
- 东兴多彩,彩在“上山”忘返,彩在奇谷飞瀑
- 东兴上山下海又出国
- 东兴:京族婚俗喜迎八方客 共筑民族团结情
- 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中越界河游启动仪式在东兴举行 共谱跨境旅游合作新篇章
- 桂林捷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广西游这儿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欢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寿乡美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悦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市牛爸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益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七彩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万景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华锦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东兴市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独弦琴 众人弹琴
- ·京族竹杠舞
- ·风格独特的京族独弦琴
- ·央视4套播出东兴京族哈节等内容时长共80分钟
- ·京族建筑
- ·东兴京族风土人情
- ·京族对花屐
- ·黎春兰
- ·京族位于什么省份,什么城市?
- ·广西人自己的节日:三月三
- ·哈节 京族哈节
- ·虾灯
- ·京族文化艺术 京族民族曲艺 京族民族乐器
- ·京族掷木叶
- ·孔学斌
- ·东兴京族哈节
- ·京族历史沿革
- ·东兴习俗:跳天灯
- ·京族哈节期间游客突破3万人次
- ·蒋岩
- ·东兴的京族人喜欢吃什么?
- ·京族人的生活:京族渔民独特捕鱼
- ·京族哈妹组合——亮相青歌赛团体决赛
- ·京族唱哈节的来历、习俗、活动?
- ·中国唯一海洋民族京族隆重庆祝哈节
- ·京族的饮食习俗
- ·京族的丧葬习俗
- ·陈建林
- ·韦国华
- ·京族哈节主要活动与仪式
京族有哪些信仰和习俗?崇拜哪些神灵?
www.bianguan.net 2013-5-23 18:11:14 习俗/名人专栏:客服中心
京族,现有人口1.8万。
京族主要分布在美丽富饶的广西北部湾的山心、巫头、万尾三个小岛上。由于京族主要分布在这里,这三个小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它隶属于 广西防城港市。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大约500年前由越南海防地区迁至中国京族三岛定居。
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京语。
历史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从16世纪开始,京族的祖先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至中国京族三岛定居。最早迁来的一批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京族在历史上曾经自称“京”、“越”或“安南”,在解放初期曾经统称为“越族”,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关于京族先祖迁居三岛的原委经过缺乏专门的史料记载。根据清朝光绪元年澫尾岛京族定立的村约中称:“承先祖父洪顺三年(1511年),贯在涂山,漂流出到......立居乡邑。壹社两村,各有亭祠”,这一记载可称为有关京族祖先迁居一事的最早,同时也是最为可靠的记载。
京族从越南涂山一带迁移到我国平江地区以前,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迁入平江后,由于原有的京族、汉族地址阶级的剥削压迫,加剧了贫福分化,封建文化也因此而得到确立和巩固。
1944年初,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江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1958年 正式定名为京族。
宗教信仰
京族人大多信奉道教,其中也混杂了一些佛教和巫术的成分。道教与京族的生产活动,尤其是渔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京族也崇拜多神,民间的神灵崇拜,有的带有浓厚的自然崇拜色彩;有的受道教、佛教的影响而成;有的则来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京族信仰的神,按其供奉场所,可分为“家神”、“庙神”和“哈亭神”三种。
民间的神灵崇拜,注重神灵身对民俗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在乎神的神位、神格和神权的高低。
生活习俗
京族人住在海岛上。过去的房屋全是用竹木构造,以茅草或竹篾做壁,或涂上泥巴,或用石头压着。屋内铺设竹条或木条,铺上草席,入屋脱鞋,全家人就在草席上坐卧或吃饭。现在京族人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楼,室内设施非常整齐、美观,房屋周围种植果树、剑麻、仙人掌等。
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番薯、芋头为杂粮。逢年过节喜欢吃糯米饭和糯米糖粥。肉食以鱼虾为多。
京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姑表通婚和族内通婚。京族人对订婚和结婚非常重视,在礼俗方面也相当讲究,要经过测八字、定彩头、以定聘礼、“送日子”、“哭朝”、“开容”、迎亲、拜堂、回朝等诸多环节。
服装特色:
京族的服饰独具特色,女子上身内挂一块菱形的遮胸布,外穿一件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下身穿宽大的黑色或褐色裤子,外出时,加穿窄袖的淡色长外衣,喜戴耳环。男子则穿长至膝盖,窄袖坦胸的上衣,长而宽的裤,腰间束带。现在只有老年妇女还保留原来的装束,其余的大都与邻近的汉族服装相同。
节日
京族也过春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等,与汉族地区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京族在农 历十二月二十日至三十日进行扫墓祭祖。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唱哈节”。
在京族人的村子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是"哈亭",它不仅供奉全村人最为 崇拜的神祗,以及每个家族的祖先牌位,而且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哈节(“哈”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也在这里举行。过哈节时,村子里男女老少穿着一新,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一系列活动。
哈节期间最受人欢迎的活动是唱哈,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哈哥,专门抚琴 伴奏;两位女歌手哈妹,用竹板和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过节的人们一边开宴 饮酒,一边听歌伴奏,纵情欢娱,通宵达旦。每当哈节,皓月当空,海浪轻拍,青年男女们 在哈亭外踏月传情,趁花好月圆的良辰吉日,彼此敞开心扉。
能歌善舞的京族人民,唱歌时常用他们那独特的民族乐器--独弦琴伴奏。独弦琴也称“瓢琴”,多用一米左右剖成对半的大斑竹制作而成。独弦琴的音色清澈明亮,有吟唱韵味,演奏各种滑音、波音、倚音有独特效果,音质清雅,婉转悠扬,极富抒情意味。
京族一般在哈节期间要举行舞蹈活动。过去最常见的舞蹈有“跳天灯”和“花棍舞”。“跳天灯”由4-6个(或8个)女子表演:演员们上身穿白色长衣,下身穿黑色裤子,头上顶一个盘子,盘内点着三枝蜡烛,演员们手中还各拿一个杯子,杯子中也点一枝蜡烛。整个舞蹈动作不算复杂,但闪闪烛光与飘飘白衣,相映成趣,看去十分优美。“花棍舞”由一个或两个女演员表演:演员身穿白色长衫,两手分别拿着一根木棍,棍上缠着彩色纸,一般是先唱后舞,唱词的内容很广泛,有叙述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男女深厚爱情的,不一而足。
禁忌
在生产方面,新造的竹筏下水之前忌讳别人坐在上边,鱼网放在海滩时,忌讳人从上边跨过,在制作新鱼网和新网下海时,忌讳不相干的人走近观看或说东道西。在生活方面,在船上忌讳把饭碗反扣过来,进山打柴带米出门时,忌讳把米粒掉落在地上,初一、十五忌讳别人进门借火,吃完晚饭点灯后,忌讳别人来借钱。京族人的孕妇不能进入哈亭参加哈节活动,孕妇怀孕半年以上则忌讳在孕妇的房内剪东西
京族主要分布在美丽富饶的广西北部湾的山心、巫头、万尾三个小岛上。由于京族主要分布在这里,这三个小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它隶属于 广西防城港市。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大约500年前由越南海防地区迁至中国京族三岛定居。
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京语。
历史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从16世纪开始,京族的祖先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至中国京族三岛定居。最早迁来的一批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京族在历史上曾经自称“京”、“越”或“安南”,在解放初期曾经统称为“越族”,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关于京族先祖迁居三岛的原委经过缺乏专门的史料记载。根据清朝光绪元年澫尾岛京族定立的村约中称:“承先祖父洪顺三年(1511年),贯在涂山,漂流出到......立居乡邑。壹社两村,各有亭祠”,这一记载可称为有关京族祖先迁居一事的最早,同时也是最为可靠的记载。
京族从越南涂山一带迁移到我国平江地区以前,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迁入平江后,由于原有的京族、汉族地址阶级的剥削压迫,加剧了贫福分化,封建文化也因此而得到确立和巩固。
1944年初,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江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1958年 正式定名为京族。
宗教信仰
京族人大多信奉道教,其中也混杂了一些佛教和巫术的成分。道教与京族的生产活动,尤其是渔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京族也崇拜多神,民间的神灵崇拜,有的带有浓厚的自然崇拜色彩;有的受道教、佛教的影响而成;有的则来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京族信仰的神,按其供奉场所,可分为“家神”、“庙神”和“哈亭神”三种。
民间的神灵崇拜,注重神灵身对民俗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在乎神的神位、神格和神权的高低。
生活习俗
京族人住在海岛上。过去的房屋全是用竹木构造,以茅草或竹篾做壁,或涂上泥巴,或用石头压着。屋内铺设竹条或木条,铺上草席,入屋脱鞋,全家人就在草席上坐卧或吃饭。现在京族人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楼,室内设施非常整齐、美观,房屋周围种植果树、剑麻、仙人掌等。
以大米为主食,玉米、番薯、芋头为杂粮。逢年过节喜欢吃糯米饭和糯米糖粥。肉食以鱼虾为多。
京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姑表通婚和族内通婚。京族人对订婚和结婚非常重视,在礼俗方面也相当讲究,要经过测八字、定彩头、以定聘礼、“送日子”、“哭朝”、“开容”、迎亲、拜堂、回朝等诸多环节。
服装特色:
京族的服饰独具特色,女子上身内挂一块菱形的遮胸布,外穿一件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下身穿宽大的黑色或褐色裤子,外出时,加穿窄袖的淡色长外衣,喜戴耳环。男子则穿长至膝盖,窄袖坦胸的上衣,长而宽的裤,腰间束带。现在只有老年妇女还保留原来的装束,其余的大都与邻近的汉族服装相同。
节日
京族也过春节、端午节、七月半、中秋节等,与汉族地区基本相同。不同的是京族在农 历十二月二十日至三十日进行扫墓祭祖。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唱哈节”。
在京族人的村子里,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是"哈亭",它不仅供奉全村人最为 崇拜的神祗,以及每个家族的祖先牌位,而且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哈节(“哈”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也在这里举行。过哈节时,村子里男女老少穿着一新,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一系列活动。
哈节期间最受人欢迎的活动是唱哈,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哈哥,专门抚琴 伴奏;两位女歌手哈妹,用竹板和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过节的人们一边开宴 饮酒,一边听歌伴奏,纵情欢娱,通宵达旦。每当哈节,皓月当空,海浪轻拍,青年男女们 在哈亭外踏月传情,趁花好月圆的良辰吉日,彼此敞开心扉。
能歌善舞的京族人民,唱歌时常用他们那独特的民族乐器--独弦琴伴奏。独弦琴也称“瓢琴”,多用一米左右剖成对半的大斑竹制作而成。独弦琴的音色清澈明亮,有吟唱韵味,演奏各种滑音、波音、倚音有独特效果,音质清雅,婉转悠扬,极富抒情意味。
京族一般在哈节期间要举行舞蹈活动。过去最常见的舞蹈有“跳天灯”和“花棍舞”。“跳天灯”由4-6个(或8个)女子表演:演员们上身穿白色长衣,下身穿黑色裤子,头上顶一个盘子,盘内点着三枝蜡烛,演员们手中还各拿一个杯子,杯子中也点一枝蜡烛。整个舞蹈动作不算复杂,但闪闪烛光与飘飘白衣,相映成趣,看去十分优美。“花棍舞”由一个或两个女演员表演:演员身穿白色长衫,两手分别拿着一根木棍,棍上缠着彩色纸,一般是先唱后舞,唱词的内容很广泛,有叙述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男女深厚爱情的,不一而足。
禁忌
在生产方面,新造的竹筏下水之前忌讳别人坐在上边,鱼网放在海滩时,忌讳人从上边跨过,在制作新鱼网和新网下海时,忌讳不相干的人走近观看或说东道西。在生活方面,在船上忌讳把饭碗反扣过来,进山打柴带米出门时,忌讳把米粒掉落在地上,初一、十五忌讳别人进门借火,吃完晚饭点灯后,忌讳别人来借钱。京族人的孕妇不能进入哈亭参加哈节活动,孕妇怀孕半年以上则忌讳在孕妇的房内剪东西
今日热点
本文来源于:新浪爱问,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