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旅游简介
- 东兴,于北仑河之东兴起
- 中越互通更便利!东兴口岸出入境人员突破800万人次
- 中国东兴⇌越南芒街 “跨国上班”是什么体验?
- 中国东兴⇌越南芒街,跟着新华社记者坐着公交车出国“串门”
- 近160万吨!2024年东兴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和货值均创最高纪录!
- 东兴市召开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二桥智慧口岸建设新模式、AI人工智能+项目专题研究会议
- 广西南宁美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南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南宁神州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南宁都辉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南宁市海航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南宁大地国际旅行社
- 广西超大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超大客运旅行社
- 广西海峡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南宁时尚之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南宁新莘之旅旅游有限责任公司
- 南宁市海天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邕桂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广西东方国际航空旅行社集团有限公司
岭南文化古城
钦州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和有关文物考证,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时候,钦州人的祖先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生息、繁衍。214年挥军南下,统一了岭南地区。从此,钦州归属于秦,为象郡所辖。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合浦郡和合浦县,钦州地属合浦郡合浦县,县治所在今浦北县泉水镇旧州村南流江畔长达1094年。该地设合浦郡治所也有562年。宋《通志》载:“梁普通四年……置安州”。也就是说钦州作为州一级的建制,始于南朝梁普通四年,即公元523年,称为安州。《隋书•地理志》云:“梁置安州,开皇十八年改曰钦州”。州的治所在钦江县,这是钦州得名之始。1998年钦州得名1400年,市政协牵头,以“知我钦州、爱我钦州、兴我钦州”为主题,开展了系列纪念活动。钦州原属“南蛮”地带,在长期与华夏族的交往中形成以汉、壮(先祖土著居民)、瑶等多民族杂居之地。在各朝代历史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互动并进,共同发展。
州官、名人重教兴学。至清代,钦州有东坡、铜鱼等15所书院,灵山有西灵、植桂等7所书院,浦北有归德、福江等10所书院。唐至清共出贡生191人、举人72人、进士14人。文教事业的发展,人才辈出,名震朝野。唐代宁原悌、姜公辅就是杰出代表。宁在京都任职30多年,官至谏议大夫兼修国史,敢于直面现实,如实反映历史,为朝野所倾仰。姜公辅学识过人,名震京都,深得唐德宗器重,被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摄宰相职务)。清代冯敏昌天资聪慧,被京都内阁大学士翁方纲誉为“南海明珠”,32岁中进士,授翰林编修,并称“岭南三子”。冯敏昌的诗文累计百多万字,是广西古代壮族文人留下著作最多的作家。《冯敏昌文集》现已列入广西“壮学系列丛书”。
中央王朝官员、文人的传播。钦州被中原官吏视为“边远荒僻,经济、文化落后”地方,中央王朝把岭南地区作为流放和贬谪官员、文人的安置地。据史料统计,从隋朝至明朝,朝廷流放、贬谪至钦州的官员、文人就有23人,其中唐朝的张说、宋之问、高骈等都是朝廷中著名的大文人。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宋元符三年(1100年)“雅好山水,遨游钦灵,遍访古迹,所至,黄童白叟,簇拥随之”。他们对传播中原文化,促进钦州文教事业发展起了很好作用。
【文化遗址】
钦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现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47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自治区(省级)8处,市(县)级38处。主要有三宣堂(刘永福故居)、冯宫保第(冯子材故居)、孙中山铜像及孙中山逝世周年纪念碑、刘永福墓、冯子材墓、黄明堂墓、冯敏昌墓、宁原悌墓、黄秋槐墓、四峡坳抗日烈士墓、钦州革命烈士纪念碑、久隆古墓群、安州古城遗址、越州古城遗址、“灵山人”遗址、合浦郡遗址和独料村、芭蕉墩、上羊角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三海岩摩崖石刻、天涯亭、文峰卓笔、大芦村,等等。清代“刘永福、冯子材旧居建筑群”1996年9月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冯故居已成为中法战争史的纪念地和研究地之一。
在钦州旧城区,保留着大量历史建筑,且依然保持着较原生态的风貌,钦州古城墙遗址、竹栏街的明清建筑、中山路的民国骑楼、一至五马路的近现代传统商业街区,都充满岭南文化特色。
【民俗风情】
钦州的民俗风情多姿多彩,群众文化也是别具一格。民间的、民族的艺术形式,如跳岭头、采茶、龙舞等文艺百花齐放,不断地为钦州注入新的生命力。涵盖了壮族歌谣、客家歌谣、海歌、和采茶歌的钦州民间歌谣,传播的范围也比较广,几乎达到了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钦州形式多样的节庆习俗,也热闹非凡。钦州岭头节是一年中时间跨度最长、最红火、最热闹的节日,向来有“岭头大过年”的说法。每年农历八九月间秋收之后,钦州各地在习惯范围内,一村接一村轮流举行。举办岭头节的村寨,村民们合伙宰牛,家家户户做“牛红生”和“岭头饐”,大宴宾客。参加岭头节又叫“吃岭头”。岭头节的核心活动是“跳岭头”(傩舞)。傩舞本是古老的民俗祭祀活动,就是“跳神”,壮族称“跳鬼庙”,汉族称“跳岭头”、“跳鬼僮”,后来从宗教祭祀演变为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文化娱乐活动。“跳岭头”的地点一般在村头社树下的地坪,由相对固定的业余班子表演,附近各村群众赶来观看,场面热烈,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