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城港高铁动车4月10起将调整运行时刻表
- ·到了防城港,才知道她的美 北海作家“一带一路”采风团到防城港市采风
- ·上思万山宾馆电话
- ·“520”防城港港口区民政局新人结婚登记火爆
- ·防城港北站国庆旅客运送人数同比增长38.1%
- ·西湾海域上演皮划艇“大战”
- ·下周一 穿短袖的“夏天”将告结束
- ·超强台风“威马逊”将对防城港造成较严重影响
- ·防城港 我爱美丽的海洋
- ·防城港小八黑基地迎来百名网友聚会
- ·防城港采风行 偶遇漂亮姑娘
- ·2015年防城港市青年创业促进会招聘工作人员简章
- ·企沙鹿墩:等你来看大沙滩
- ·防城港市档案局
- ·市委要求做好2015年度重点党报党刊发行工作
- ·防城港桃花湾广场桃花开了
- ·防城区:紧盯水面做扶贫文章
- ·赵发旗检查部分“十百千”项目
- ·防城港港口倒水坳大桥桥头进一步绿化
- ·市商务局大“烧”年末促销“火”
- ·秀美田园风光 乡村休闲游受防城港市民青睐
- ·上思凤凰山腹地再次发现抗战石刻遗迹
- ·北部湾高中建设加快推进
-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聚焦生态建设美丽乡村
- ·全域防城港”描绘城乡建设蓝图
- ·防城港最新动车时刻表,值得收藏!
- ·防城港启动农村金融改革 一日为农民筹集400万元
- ·台湾花莲美术家到我市联谊交流
- ·防城港 自驾车去越南旅游或将成为现实
- ·防城港市组团参展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
今非昔比瑶山路
www.bianguan.net 2013-6-28 13:33:04 新闻专栏:客服中心
□ 本报记者 卓敏宜
6月20日,记者在酷暑中来到我市边境瑶寨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采访,在感叹山村巨变的同时,特别震撼这次在瑶山“登”山变得这样轻松!
十年前,记者刚从内地调来港城工作,曾在当时板八乡干部的陪同下来过细坑村采访,从此对这里留下了抹之不去的印象:贫穷、落后、闭塞、路难行。
那一年的一个夏天,记者坐着吉普车从乡里出发,在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头路上走了半天,来到一座大山下。由于到了公路的尽头,记者只得背着沉重的摄影包,与乡干部们开始爬山,一小时后,才气喘吁吁全身湿透地来到细坑村。村子里,全是低矮的茅草房,四周是黑压压的森林,空气里夹杂着潮湿和一股牛粪味。
听说来了记者,人们热情地围上来。采访结束时,一些瑶族妇女邀请记者到她们家里帮照相。但她们家到村委会的距离,又令人咋舌,那隔山隔水的山路,记者实在是走不动了。
这次进山前,尽管知道细坑村修通了公路,但记者仍做好了“吃大苦”的准备。中午,记者一行从上一站采访的江口村出发。为了防止迷路,还拉上江口村老支书陆标林当向导。车子从江口村出发,沿着东兴至那坡沿边公路,很快来到通往细坑村的路口。去细坑村的路,是一条平直的村级水泥公路。镇干部说,这条路是中越边境线调整时国家给细坑村的补偿。
车子在公路上转弯、爬坡,只十多分钟就来到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
“到了”,车上老支书提醒道。
“那么快?不会吧”, 记者不相信,当年走路可是用了一小时啊!总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难走的还在后头。
下得车来,环视四周,森林茂盛的大山间,一片新楼拔地而起,村头一间有些年头的办公楼门前, “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民委员会”的牌子表明,这里就是细坑村。
隔着公路,是刚建成、还没启用的村委会新综合楼,还有配套的广场、篮球场和露天舞台。综合楼后面,村民们的新楼房排列整齐,形成了一条街道。街道上有几家小商店,街边摆着摩托车和汽车。街上妇女穿着的瑶族服装在阳光下十分抢眼。
村子四周的大山上,还能看到已被村民们丢弃的昔日居住的茅草房和逐步荒芜的山路。在这里,新与旧、现代和落后的对比,显得多么强烈,折射出细坑村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蓝天白云、古老森林、小桥流水、漂亮楼房,新鲜空气、整洁环境,站在村头,记者感到如同置身于一个漂亮的旅游风景区。
村干部说,村里也考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边境农村旅游,已经开始做规划。对村子这些年来的变化,他们感到很自豪,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村干们说,近十多年来,在广西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在防城港市兴边富民工程中,细坑村和其他村一样,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解决,促进了村子面貌的快速改变。这里曾闹出一个笑话,一位外出打工几年的青年,回村时竟找不到回家的路!
有了公路,世代被锁在大山里的人轻易地走出大山,去务工,去做生意,去参军、去求学。山外的新观念、新意识、新生活方式,如潮水般涌进来,改变了千百年一成不变的细坑瑶寨。村民们说,我们村盛产肉桂八角,过去靠人工背下山卖,换不回几个钱。如今,大批肉桂八角在寨子里就可装上汽车,轻松地运到山外赚钱。细坑村620人,有近一半人到广东等地务工,有的人甚至在国外工作,每年为村里挣回上千万元劳务费收入。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把高山瑶寨与现代世界拉得更近。
人们还告诉记者,党和政府对边民还实行一系列补贴和农村养老、低保等制度,使乡亲们生活无忧。生活好了,人们没有闲着,打工的走了,留在家里的养猪养鸡养鱼,种果种菜种药材。村民老陈说,只要你肯干,就有发财致富的机会。
在当地工作了十几年的峒中镇巫副镇长说,没有公路时,细坑和附近的大坑、、江口等村子,是全市有名的边境贫困村。有了公路后,这三个村子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年人均纯收入由十年前的2000多元提升到今天的6000或7000元!公路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6月20日,记者在酷暑中来到我市边境瑶寨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采访,在感叹山村巨变的同时,特别震撼这次在瑶山“登”山变得这样轻松!
十年前,记者刚从内地调来港城工作,曾在当时板八乡干部的陪同下来过细坑村采访,从此对这里留下了抹之不去的印象:贫穷、落后、闭塞、路难行。
那一年的一个夏天,记者坐着吉普车从乡里出发,在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头路上走了半天,来到一座大山下。由于到了公路的尽头,记者只得背着沉重的摄影包,与乡干部们开始爬山,一小时后,才气喘吁吁全身湿透地来到细坑村。村子里,全是低矮的茅草房,四周是黑压压的森林,空气里夹杂着潮湿和一股牛粪味。
听说来了记者,人们热情地围上来。采访结束时,一些瑶族妇女邀请记者到她们家里帮照相。但她们家到村委会的距离,又令人咋舌,那隔山隔水的山路,记者实在是走不动了。
这次进山前,尽管知道细坑村修通了公路,但记者仍做好了“吃大苦”的准备。中午,记者一行从上一站采访的江口村出发。为了防止迷路,还拉上江口村老支书陆标林当向导。车子从江口村出发,沿着东兴至那坡沿边公路,很快来到通往细坑村的路口。去细坑村的路,是一条平直的村级水泥公路。镇干部说,这条路是中越边境线调整时国家给细坑村的补偿。
车子在公路上转弯、爬坡,只十多分钟就来到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
“到了”,车上老支书提醒道。
“那么快?不会吧”, 记者不相信,当年走路可是用了一小时啊!总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难走的还在后头。
下得车来,环视四周,森林茂盛的大山间,一片新楼拔地而起,村头一间有些年头的办公楼门前, “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民委员会”的牌子表明,这里就是细坑村。
隔着公路,是刚建成、还没启用的村委会新综合楼,还有配套的广场、篮球场和露天舞台。综合楼后面,村民们的新楼房排列整齐,形成了一条街道。街道上有几家小商店,街边摆着摩托车和汽车。街上妇女穿着的瑶族服装在阳光下十分抢眼。
村子四周的大山上,还能看到已被村民们丢弃的昔日居住的茅草房和逐步荒芜的山路。在这里,新与旧、现代和落后的对比,显得多么强烈,折射出细坑村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蓝天白云、古老森林、小桥流水、漂亮楼房,新鲜空气、整洁环境,站在村头,记者感到如同置身于一个漂亮的旅游风景区。
村干部说,村里也考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边境农村旅游,已经开始做规划。对村子这些年来的变化,他们感到很自豪,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村干们说,近十多年来,在广西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在防城港市兴边富民工程中,细坑村和其他村一样,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解决,促进了村子面貌的快速改变。这里曾闹出一个笑话,一位外出打工几年的青年,回村时竟找不到回家的路!
有了公路,世代被锁在大山里的人轻易地走出大山,去务工,去做生意,去参军、去求学。山外的新观念、新意识、新生活方式,如潮水般涌进来,改变了千百年一成不变的细坑瑶寨。村民们说,我们村盛产肉桂八角,过去靠人工背下山卖,换不回几个钱。如今,大批肉桂八角在寨子里就可装上汽车,轻松地运到山外赚钱。细坑村620人,有近一半人到广东等地务工,有的人甚至在国外工作,每年为村里挣回上千万元劳务费收入。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把高山瑶寨与现代世界拉得更近。
人们还告诉记者,党和政府对边民还实行一系列补贴和农村养老、低保等制度,使乡亲们生活无忧。生活好了,人们没有闲着,打工的走了,留在家里的养猪养鸡养鱼,种果种菜种药材。村民老陈说,只要你肯干,就有发财致富的机会。
在当地工作了十几年的峒中镇巫副镇长说,没有公路时,细坑和附近的大坑、、江口等村子,是全市有名的边境贫困村。有了公路后,这三个村子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年人均纯收入由十年前的2000多元提升到今天的6000或7000元!公路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今日热点
本文来源于:防城港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