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如此多娇
- 东兴城区,景点众多,古今俱全,中西壁合
- 东兴好玩,好在城区徜徉,玩在国门寻香
- 东兴纯朴,纯在民风纯正,朴在返璞归真
- 东兴古老,古在千年遗韵,老在古风沛然
- 东兴美丽,美在下海激荡,美在滨海风光
- 东兴多彩,彩在“上山”忘返,彩在奇谷飞瀑
- 东兴上山下海又出国
- 东兴:京族婚俗喜迎八方客 共筑民族团结情
- 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中越界河游启动仪式在东兴举行 共谱跨境旅游合作新篇章
- 桂林捷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广西游这儿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欢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寿乡美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悦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市牛爸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益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七彩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万景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华锦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2013年防城港银行业资产总额超500亿元
- ·防城区入选全国最佳生态宜居旅游名区
- ·防城港市4300多万元奖补金助推“生态乡村”建设
- ·防城港上思县十万山见证日寇罪行
- ·防城港经济逆势上扬 一季度GDP增幅广西第一
- ·家乡报,他订了26年
- ·防城港市8家企业获新增就业岗位社保补贴
- ·防城全力打造中国漂流之乡
- ·防城港市与越南广宁省代表团共商双边旅游发展大计
- ·前岳父挥刀乱砍前女婿瞬间重伤
- ·2000边民抱团互市“空手套白狼”
- ·防城港市港口区委组织开展了“美丽广西·生态乡村”红树林种植活动
- ·临港工业演绎“防城港速度”:从“零点”到“领跑”
- ·国务院同意设立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
- ·9月起私家车6年内免检 你的爱车能否享受
- ·那良镇其那村加龙组发现疑似清朝界碑石块
- ·广西防城港市构建边海经济带
- ·快讯:受台风影响 今日防城港北站全部列车将停运
- ·海边摸螺玩得“嗨” 安全问题需注意
- ·防城江海事处旁边车辆乱停乱放
- ·防城区旅游局关于有奖征集——防城区旅游形象宣传口号的公告
- ·防城港园林绿化让生活更幸福
- ·边检官兵拾金不昧 外籍游客万分感激
- ·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反响热烈
- ·赞中越跨境旅游
- ·《鸟瞰防城港》第十四集:航拍防城港西湾旅游景区
- ·台风“海燕”袭击期间全市“零死亡
- ·江山半岛公众微信平台变身“微导游”
- ·遨游防城港——上山下海又出国
- ·防城港站开行货物快运列
今非昔比瑶山路
www.bianguan.net 2013-6-28 13:33:04 新闻专栏:客服中心
□ 本报记者 卓敏宜
6月20日,记者在酷暑中来到我市边境瑶寨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采访,在感叹山村巨变的同时,特别震撼这次在瑶山“登”山变得这样轻松!
十年前,记者刚从内地调来港城工作,曾在当时板八乡干部的陪同下来过细坑村采访,从此对这里留下了抹之不去的印象:贫穷、落后、闭塞、路难行。
那一年的一个夏天,记者坐着吉普车从乡里出发,在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头路上走了半天,来到一座大山下。由于到了公路的尽头,记者只得背着沉重的摄影包,与乡干部们开始爬山,一小时后,才气喘吁吁全身湿透地来到细坑村。村子里,全是低矮的茅草房,四周是黑压压的森林,空气里夹杂着潮湿和一股牛粪味。
听说来了记者,人们热情地围上来。采访结束时,一些瑶族妇女邀请记者到她们家里帮照相。但她们家到村委会的距离,又令人咋舌,那隔山隔水的山路,记者实在是走不动了。
这次进山前,尽管知道细坑村修通了公路,但记者仍做好了“吃大苦”的准备。中午,记者一行从上一站采访的江口村出发。为了防止迷路,还拉上江口村老支书陆标林当向导。车子从江口村出发,沿着东兴至那坡沿边公路,很快来到通往细坑村的路口。去细坑村的路,是一条平直的村级水泥公路。镇干部说,这条路是中越边境线调整时国家给细坑村的补偿。
车子在公路上转弯、爬坡,只十多分钟就来到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
“到了”,车上老支书提醒道。
“那么快?不会吧”, 记者不相信,当年走路可是用了一小时啊!总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难走的还在后头。
下得车来,环视四周,森林茂盛的大山间,一片新楼拔地而起,村头一间有些年头的办公楼门前, “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民委员会”的牌子表明,这里就是细坑村。
隔着公路,是刚建成、还没启用的村委会新综合楼,还有配套的广场、篮球场和露天舞台。综合楼后面,村民们的新楼房排列整齐,形成了一条街道。街道上有几家小商店,街边摆着摩托车和汽车。街上妇女穿着的瑶族服装在阳光下十分抢眼。
村子四周的大山上,还能看到已被村民们丢弃的昔日居住的茅草房和逐步荒芜的山路。在这里,新与旧、现代和落后的对比,显得多么强烈,折射出细坑村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蓝天白云、古老森林、小桥流水、漂亮楼房,新鲜空气、整洁环境,站在村头,记者感到如同置身于一个漂亮的旅游风景区。
村干部说,村里也考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边境农村旅游,已经开始做规划。对村子这些年来的变化,他们感到很自豪,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村干们说,近十多年来,在广西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在防城港市兴边富民工程中,细坑村和其他村一样,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解决,促进了村子面貌的快速改变。这里曾闹出一个笑话,一位外出打工几年的青年,回村时竟找不到回家的路!
有了公路,世代被锁在大山里的人轻易地走出大山,去务工,去做生意,去参军、去求学。山外的新观念、新意识、新生活方式,如潮水般涌进来,改变了千百年一成不变的细坑瑶寨。村民们说,我们村盛产肉桂八角,过去靠人工背下山卖,换不回几个钱。如今,大批肉桂八角在寨子里就可装上汽车,轻松地运到山外赚钱。细坑村620人,有近一半人到广东等地务工,有的人甚至在国外工作,每年为村里挣回上千万元劳务费收入。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把高山瑶寨与现代世界拉得更近。
人们还告诉记者,党和政府对边民还实行一系列补贴和农村养老、低保等制度,使乡亲们生活无忧。生活好了,人们没有闲着,打工的走了,留在家里的养猪养鸡养鱼,种果种菜种药材。村民老陈说,只要你肯干,就有发财致富的机会。
在当地工作了十几年的峒中镇巫副镇长说,没有公路时,细坑和附近的大坑、、江口等村子,是全市有名的边境贫困村。有了公路后,这三个村子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年人均纯收入由十年前的2000多元提升到今天的6000或7000元!公路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6月20日,记者在酷暑中来到我市边境瑶寨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采访,在感叹山村巨变的同时,特别震撼这次在瑶山“登”山变得这样轻松!
十年前,记者刚从内地调来港城工作,曾在当时板八乡干部的陪同下来过细坑村采访,从此对这里留下了抹之不去的印象:贫穷、落后、闭塞、路难行。
那一年的一个夏天,记者坐着吉普车从乡里出发,在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头路上走了半天,来到一座大山下。由于到了公路的尽头,记者只得背着沉重的摄影包,与乡干部们开始爬山,一小时后,才气喘吁吁全身湿透地来到细坑村。村子里,全是低矮的茅草房,四周是黑压压的森林,空气里夹杂着潮湿和一股牛粪味。
听说来了记者,人们热情地围上来。采访结束时,一些瑶族妇女邀请记者到她们家里帮照相。但她们家到村委会的距离,又令人咋舌,那隔山隔水的山路,记者实在是走不动了。
这次进山前,尽管知道细坑村修通了公路,但记者仍做好了“吃大苦”的准备。中午,记者一行从上一站采访的江口村出发。为了防止迷路,还拉上江口村老支书陆标林当向导。车子从江口村出发,沿着东兴至那坡沿边公路,很快来到通往细坑村的路口。去细坑村的路,是一条平直的村级水泥公路。镇干部说,这条路是中越边境线调整时国家给细坑村的补偿。
车子在公路上转弯、爬坡,只十多分钟就来到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
“到了”,车上老支书提醒道。
“那么快?不会吧”, 记者不相信,当年走路可是用了一小时啊!总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难走的还在后头。
下得车来,环视四周,森林茂盛的大山间,一片新楼拔地而起,村头一间有些年头的办公楼门前, “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民委员会”的牌子表明,这里就是细坑村。
隔着公路,是刚建成、还没启用的村委会新综合楼,还有配套的广场、篮球场和露天舞台。综合楼后面,村民们的新楼房排列整齐,形成了一条街道。街道上有几家小商店,街边摆着摩托车和汽车。街上妇女穿着的瑶族服装在阳光下十分抢眼。
村子四周的大山上,还能看到已被村民们丢弃的昔日居住的茅草房和逐步荒芜的山路。在这里,新与旧、现代和落后的对比,显得多么强烈,折射出细坑村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蓝天白云、古老森林、小桥流水、漂亮楼房,新鲜空气、整洁环境,站在村头,记者感到如同置身于一个漂亮的旅游风景区。
村干部说,村里也考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边境农村旅游,已经开始做规划。对村子这些年来的变化,他们感到很自豪,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村干们说,近十多年来,在广西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在防城港市兴边富民工程中,细坑村和其他村一样,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解决,促进了村子面貌的快速改变。这里曾闹出一个笑话,一位外出打工几年的青年,回村时竟找不到回家的路!
有了公路,世代被锁在大山里的人轻易地走出大山,去务工,去做生意,去参军、去求学。山外的新观念、新意识、新生活方式,如潮水般涌进来,改变了千百年一成不变的细坑瑶寨。村民们说,我们村盛产肉桂八角,过去靠人工背下山卖,换不回几个钱。如今,大批肉桂八角在寨子里就可装上汽车,轻松地运到山外赚钱。细坑村620人,有近一半人到广东等地务工,有的人甚至在国外工作,每年为村里挣回上千万元劳务费收入。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把高山瑶寨与现代世界拉得更近。
人们还告诉记者,党和政府对边民还实行一系列补贴和农村养老、低保等制度,使乡亲们生活无忧。生活好了,人们没有闲着,打工的走了,留在家里的养猪养鸡养鱼,种果种菜种药材。村民老陈说,只要你肯干,就有发财致富的机会。
在当地工作了十几年的峒中镇巫副镇长说,没有公路时,细坑和附近的大坑、、江口等村子,是全市有名的边境贫困村。有了公路后,这三个村子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年人均纯收入由十年前的2000多元提升到今天的6000或7000元!公路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今日热点
本文来源于:防城港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