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下龙湾天堂岛又称迪独岛、季托夫岛:解锁下龙湾的宝藏景点,深度体验世界遗产喀斯特地貌海湾地区绝美景色
- 越南旅行怕踩坑?这几个实用软件人手必备,轻松搞定语言、交通和美食!
- 东兴中越界河风景区“游览边境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路线启动
- 中越青少年学生在东兴开展友好交流活动
- 越南吉婆岛:畅享海滩美食盛宴,纵览北部最佳避暑海岛风光
- 越南北部宝藏旅游目的地:下龙湾、吉婆岛、河内,最佳旅行时间大揭秘
- 只需身份证!越南谅山一日游,解锁异国新体验
- 中国峒中—越南横模口岸旅检通道正式启用
- 中国峒中-越南横模口岸旅检通道正式启用
- 中国峒中-越南横模口岸正式开通旅检业务
- 越南:将把63个省级行政单位精简至34个
- 越南:将把63个省级行政单位精简至34个
- 文化中国行丨金滩海边博物馆里,传来独弦琴悠扬旋律……
- 越南签证种类解读:DL领馆签/落地签/EV电子签/五年免签任君选择,让您无忧越南行
- 越南旅游安全深度解析:行前准备、风险规避与实用防护指南
- 越南签证申请全攻略,了解越南签证知识轻松开启越南之旅
- 越南下龙湾天堂岛游记:穿梭喀斯特奇观,拾贝云端海岛梦
- 中越青年红色研学之旅走进东兴 携手共创友好未来
- “视联网+AI”应用场景落地对接会在东兴市举办
- 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工作组联合考察东兴口岸基础设施设备
- ·“甘蔗代购”让“甜蜜事业”更甜了
- ·防城大队着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 ·新年,在新公交候车亭候车
- ·今年春运我市汽车客运遇新挑战
- ·防城港40个单位(个人)进入中国乡村旅游“千千万万”品牌名单
- ·防城港白浪滩“三月三”歌节 垌中砧板陀螺转high了
- ·98名被征地安置人员获帮扶自主创业
- ·防城港市绩效办电话
- ·防城港市部署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
- ·三表兄海滩遇险 缉私民警疾驰救援
- ·防城港市港口区整治14个没有物业管理的小区
- ·防城港利用红树林缸养青蟹收入可观
- ·防城港市水产畜牧兽医局电话
- ·防城港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话
- ·防城区文昌街道办事处
- ·今年第15号台风17日起影响我市
- ·中越两景区跨境特色旅游首发体验团启动
- ·防城港防城海关电话
- ·防城港十万大山山区子女就读普通高中免学费
- ·防城港首季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14.1%
- ·“盛隆”成为防城I港市首个年产值超200亿民企
- ·冲仑物流园区项目建设热火朝天
- ·防城港市奋力推进边海经济带建设旅游业态发展之旅
- ·防城港海湾新区规划新建公办学校22所 可新增学位28030 个
- ·防城港交警截获39只穿山甲
- ·防城港市专利产品在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交易会上受欢迎
- ·防城港旅游发展态势良好 环比增长23.6%
- ·防城港培育拓展海洋经济 全力打造海洋经济强市
- ·那良古镇加快建设步伐
- ·回望我的2013(之一)
今非昔比瑶山路
www.bianguan.net 2013-6-28 13:33:04 新闻专栏:客服中心
□ 本报记者 卓敏宜
6月20日,记者在酷暑中来到我市边境瑶寨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采访,在感叹山村巨变的同时,特别震撼这次在瑶山“登”山变得这样轻松!
十年前,记者刚从内地调来港城工作,曾在当时板八乡干部的陪同下来过细坑村采访,从此对这里留下了抹之不去的印象:贫穷、落后、闭塞、路难行。
那一年的一个夏天,记者坐着吉普车从乡里出发,在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头路上走了半天,来到一座大山下。由于到了公路的尽头,记者只得背着沉重的摄影包,与乡干部们开始爬山,一小时后,才气喘吁吁全身湿透地来到细坑村。村子里,全是低矮的茅草房,四周是黑压压的森林,空气里夹杂着潮湿和一股牛粪味。
听说来了记者,人们热情地围上来。采访结束时,一些瑶族妇女邀请记者到她们家里帮照相。但她们家到村委会的距离,又令人咋舌,那隔山隔水的山路,记者实在是走不动了。
这次进山前,尽管知道细坑村修通了公路,但记者仍做好了“吃大苦”的准备。中午,记者一行从上一站采访的江口村出发。为了防止迷路,还拉上江口村老支书陆标林当向导。车子从江口村出发,沿着东兴至那坡沿边公路,很快来到通往细坑村的路口。去细坑村的路,是一条平直的村级水泥公路。镇干部说,这条路是中越边境线调整时国家给细坑村的补偿。
车子在公路上转弯、爬坡,只十多分钟就来到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
“到了”,车上老支书提醒道。
“那么快?不会吧”, 记者不相信,当年走路可是用了一小时啊!总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难走的还在后头。
下得车来,环视四周,森林茂盛的大山间,一片新楼拔地而起,村头一间有些年头的办公楼门前, “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民委员会”的牌子表明,这里就是细坑村。
隔着公路,是刚建成、还没启用的村委会新综合楼,还有配套的广场、篮球场和露天舞台。综合楼后面,村民们的新楼房排列整齐,形成了一条街道。街道上有几家小商店,街边摆着摩托车和汽车。街上妇女穿着的瑶族服装在阳光下十分抢眼。
村子四周的大山上,还能看到已被村民们丢弃的昔日居住的茅草房和逐步荒芜的山路。在这里,新与旧、现代和落后的对比,显得多么强烈,折射出细坑村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蓝天白云、古老森林、小桥流水、漂亮楼房,新鲜空气、整洁环境,站在村头,记者感到如同置身于一个漂亮的旅游风景区。
村干部说,村里也考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边境农村旅游,已经开始做规划。对村子这些年来的变化,他们感到很自豪,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村干们说,近十多年来,在广西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在防城港市兴边富民工程中,细坑村和其他村一样,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解决,促进了村子面貌的快速改变。这里曾闹出一个笑话,一位外出打工几年的青年,回村时竟找不到回家的路!
有了公路,世代被锁在大山里的人轻易地走出大山,去务工,去做生意,去参军、去求学。山外的新观念、新意识、新生活方式,如潮水般涌进来,改变了千百年一成不变的细坑瑶寨。村民们说,我们村盛产肉桂八角,过去靠人工背下山卖,换不回几个钱。如今,大批肉桂八角在寨子里就可装上汽车,轻松地运到山外赚钱。细坑村620人,有近一半人到广东等地务工,有的人甚至在国外工作,每年为村里挣回上千万元劳务费收入。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把高山瑶寨与现代世界拉得更近。
人们还告诉记者,党和政府对边民还实行一系列补贴和农村养老、低保等制度,使乡亲们生活无忧。生活好了,人们没有闲着,打工的走了,留在家里的养猪养鸡养鱼,种果种菜种药材。村民老陈说,只要你肯干,就有发财致富的机会。
在当地工作了十几年的峒中镇巫副镇长说,没有公路时,细坑和附近的大坑、、江口等村子,是全市有名的边境贫困村。有了公路后,这三个村子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年人均纯收入由十年前的2000多元提升到今天的6000或7000元!公路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6月20日,记者在酷暑中来到我市边境瑶寨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采访,在感叹山村巨变的同时,特别震撼这次在瑶山“登”山变得这样轻松!
十年前,记者刚从内地调来港城工作,曾在当时板八乡干部的陪同下来过细坑村采访,从此对这里留下了抹之不去的印象:贫穷、落后、闭塞、路难行。
那一年的一个夏天,记者坐着吉普车从乡里出发,在一条坑坑洼洼的石头路上走了半天,来到一座大山下。由于到了公路的尽头,记者只得背着沉重的摄影包,与乡干部们开始爬山,一小时后,才气喘吁吁全身湿透地来到细坑村。村子里,全是低矮的茅草房,四周是黑压压的森林,空气里夹杂着潮湿和一股牛粪味。
听说来了记者,人们热情地围上来。采访结束时,一些瑶族妇女邀请记者到她们家里帮照相。但她们家到村委会的距离,又令人咋舌,那隔山隔水的山路,记者实在是走不动了。
这次进山前,尽管知道细坑村修通了公路,但记者仍做好了“吃大苦”的准备。中午,记者一行从上一站采访的江口村出发。为了防止迷路,还拉上江口村老支书陆标林当向导。车子从江口村出发,沿着东兴至那坡沿边公路,很快来到通往细坑村的路口。去细坑村的路,是一条平直的村级水泥公路。镇干部说,这条路是中越边境线调整时国家给细坑村的补偿。
车子在公路上转弯、爬坡,只十多分钟就来到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
“到了”,车上老支书提醒道。
“那么快?不会吧”, 记者不相信,当年走路可是用了一小时啊!总觉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难走的还在后头。
下得车来,环视四周,森林茂盛的大山间,一片新楼拔地而起,村头一间有些年头的办公楼门前, “防城区峒中镇细坑村民委员会”的牌子表明,这里就是细坑村。
隔着公路,是刚建成、还没启用的村委会新综合楼,还有配套的广场、篮球场和露天舞台。综合楼后面,村民们的新楼房排列整齐,形成了一条街道。街道上有几家小商店,街边摆着摩托车和汽车。街上妇女穿着的瑶族服装在阳光下十分抢眼。
村子四周的大山上,还能看到已被村民们丢弃的昔日居住的茅草房和逐步荒芜的山路。在这里,新与旧、现代和落后的对比,显得多么强烈,折射出细坑村近年来的巨大变化!
蓝天白云、古老森林、小桥流水、漂亮楼房,新鲜空气、整洁环境,站在村头,记者感到如同置身于一个漂亮的旅游风景区。
村干部说,村里也考虑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发边境农村旅游,已经开始做规划。对村子这些年来的变化,他们感到很自豪,衷心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爱护。村干们说,近十多年来,在广西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中,在防城港市兴边富民工程中,细坑村和其他村一样,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医疗、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得到了解决,促进了村子面貌的快速改变。这里曾闹出一个笑话,一位外出打工几年的青年,回村时竟找不到回家的路!
有了公路,世代被锁在大山里的人轻易地走出大山,去务工,去做生意,去参军、去求学。山外的新观念、新意识、新生活方式,如潮水般涌进来,改变了千百年一成不变的细坑瑶寨。村民们说,我们村盛产肉桂八角,过去靠人工背下山卖,换不回几个钱。如今,大批肉桂八角在寨子里就可装上汽车,轻松地运到山外赚钱。细坑村620人,有近一半人到广东等地务工,有的人甚至在国外工作,每年为村里挣回上千万元劳务费收入。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家用电器已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一辆辆摩托车、小汽车,把高山瑶寨与现代世界拉得更近。
人们还告诉记者,党和政府对边民还实行一系列补贴和农村养老、低保等制度,使乡亲们生活无忧。生活好了,人们没有闲着,打工的走了,留在家里的养猪养鸡养鱼,种果种菜种药材。村民老陈说,只要你肯干,就有发财致富的机会。
在当地工作了十几年的峒中镇巫副镇长说,没有公路时,细坑和附近的大坑、、江口等村子,是全市有名的边境贫困村。有了公路后,这三个村子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年人均纯收入由十年前的2000多元提升到今天的6000或7000元!公路成了老百姓的致富路!
今日热点
本文来源于:防城港日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