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市设立多个“首个” 促使中越互通更便利
- 东兴市: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跨国医疗彰显人文关怀
- 东兴市:文体旅手牵手 共塑国门城市的“诗和远方”
- 境内外媒体代表在广西东兴感受国门风情
- 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边境国门科普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东兴市举行
- 2025年东兴书香周“走读东兴”主题活动举办
- 东兴市人民政府召开东兴口岸“五个指定监管场地”专题推介会
- 东兴市召开聚焦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闻发布会
- 桂林心之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 桂林河马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梦筑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 广西鸿日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一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大胜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千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韶华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万坤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云忆秀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浩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优游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传统风俗习惯
- ·京族的发源地是越南吗?
- ·京族起源 京族哈节起源
- ·东兴习俗:掷木叶
- ·迷失在东兴——走进京族歌声与微笑
- ·邓立强
- ·刘富华
- ·京族竹杠舞,京族少女竹杠舞表演
- ·京族跳天灯
- ·京族文化艺术 京族民族曲艺 京族民族乐器
- ·京族婚姻习俗 京族婚制
- ·东兴习俗:跳天灯
- ·哈节 京族哈节
- ·央视4套播出东兴京族哈节等内容时长共80分钟
- ·陈伟东
- ·京族到底是不是华夏族的一部分呀?
- ·东兴京族
- ·黄谷柳,原名黄显襄-东兴名人轶事
- ·坐蒙(乡饮)
- ·谢启清
- ·京族《采茶摸螺舞》民歌
- ·京族历史 京族的发展
- ·京族拉大网
- ·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 ·风格独特的京族独弦琴
- ·东兴京族哈节
- ·京族哈妹组合——亮相青歌赛团体决赛
- ·廖俊劼
- ·京族文化的民族性海洋性特色
- ·何凯军
迷失在东兴——走进京族歌声与微笑
早年田汉老先生造访东兴,在京岛上听到了京族民歌,大为倾倒,甚至将之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相提并论。耳听为实,我们掐着时间赶往尾村,希望能赶上当地一周一次的歌圩。
在尾村的歌圩上,我们见到了苏维芳。这位看起来很年轻的老人这时正在歌圩一头的长桌上,手中拿着一台小录音机,听着歌声,并不时地在一个厚厚的手抄本上作记录。
目前京族有近2万人,在人口仅10万的东兴市,是很重要的人口构成。京族人自古以渔业为生,主要分布在东兴下辖江平镇的尾、巫头、山心三岛,这三个岛因此也被称为“京族三岛”。东兴是京族的唯一聚居地,虽然京族从越南涂山东迁至三岛不过500年,但是从东兴依靠贸易起家的400年历史来看,京族也可以算是东兴原住居民的一部分了。
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苏维芳热情地向人们做了介绍,一位50多岁的妇女马上拿起话筒,用我们听不懂的京语唱了几句,音调纯朴,回韵悠长。歌声方落,歌圩里是一片笑声、掌声,苏维芳提笔在手抄本上写道:
京族歌圩在尾
北京记者来这里
了解京族民间事
对我歌圩实支持
原来这位京族妇女按照音韵,现场即兴填了词。
紧接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又接过了话筒,继续唱。这种一唱一和的对歌,就是京族歌圩最主要的活动方式。
苏维芳介绍道,尾、山心和巫头三个京族村都有自己的歌圩,但是周期不同,歌圩使用的语言也不同,尾使用京语,巫头则用当地白话。这天正是周六,恰逢一周一度的尾歌圩。去年村人自发建了一座活动中心后,尾的歌圩就改在室内进行。歌圩中,人们唱的就是被田汉誉为可和唐朝民歌媲美的京歌。
京歌共有曲调30多种,分为叙事诗(史诗)、民歌几大类。在哈节中,哈妹(也称桃姑)在哈亭唱哈给全村人听,主要唱的是叙事诗,要连唱三天。哈哥(也称琴公)则在一边弹独弦琴伴奏。哈节是京族最为盛大的节日,是京族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由此可见民歌和独弦琴在京族文化中的地位。京族三岛风光旖旎,寒冬时节仍然有满山遍野的野花,碧海蓝天,金滩银浪,不时还可以看见白鹭点点,也的确适合对唱情歌、弹奏动听的独弦琴。
我算了算,当天参加歌圩的一共有二十多位,都是老人,年轻人都到哪儿去了?
“现在唱京歌的人越来越少咯!”苏维芳感叹道。目前会用京语哈歌(哈,京语音译,即唱)的,绝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人,最年轻的哈妹已经55岁。年轻人多数对京歌不感兴趣,很多京族传统民歌眼看就要失传了,因此苏维芳自从退休后,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京族文化的收集整理工作中。
在苏维芳家,我们看到了一些非常珍贵的资料,其中包括苏维芳的外公,尾村曾经的“师公”(当地道教活动的主持者)在1960年手抄送给外孙的一册京族史诗。正是这册史诗,在年轻的苏维芳心里埋下了收集整理京族传统文化的愿望,鼓励着他学习京族已经不再日常使用的文字“字喃”。
字喃是京族一度使用的文字,共有2万多字,其中近一半是假借汉字。京族现存的一些文物,如哈亭的石碑和岛上一些道教经文,都是用字喃所写。一些京族传统民歌,也是用字喃记录的。目前,懂字喃的京族人,只剩下十多位了。在苏维芳案头一尺多厚的资料中,就有不少是苏维芳整理成册的同时用汉字、字喃和越南语写录的京族史诗。
在苏维芳厚厚的京族民歌手抄本中,我找到了这首著名的《过桥风吹》:
……相爱脱衫赠送,
回家说谎过桥遇大风;
风吹了,风吹了,
衫被风吹无影无踪。
相爱脱葵笠赠送,
回家说谎过桥遇大风;
风吹了,风吹了,
阵阵风把帽吹上天空……
词意婉转,活脱脱唱出了一个恋爱中京族少女的天真羞涩。
“他整理这些东西好投入,每天吃饭时间到了也不肯下楼。”对老伴半嗔半笑的埋怨,苏维芳乐呵呵的。其实,除了整理这些即将失传的民族传统文化,苏维芳现在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教授字喃。每周有2个晚上,苏维芳都会在村里义务给村民上字喃课。目前,他的学生只有6、7位,其中2、3位是年轻人。年轻人学习字喃,多是为了能念祖传经文,当上村里的“师公”。
苏维芳对此倒是并不介意。作为一位东兴市曾经的局级干部,他非常明白这些传统文化很难再回到京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我只是希望能够把这些历史积淀留下来,供后人了解参照。年轻人有年轻人的世界,无须强求他们接受传统。”
很显然,苏维芳并不认为自己是京族传统文化的“拯救者”,他更乐意把自己当作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因此并不特别寻求大众的了解回应,也不要求子孙继承他的整理工作,心态非常平和。
离开的时候,在苏家种满杨桃、葡萄、三角梅的院子里,我们看到了苏维芳大儿子夫妇和他们的孩子。“大哥大嫂在村里开了一家酒吧,一到晚上生意很好呵。”苏维芳乐呵呵地介绍道,得意的神情不亚于展示他的京歌手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