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市旅游景区之九东兴市屏峰雨林公园
- 东兴市旅游景区之八交东滨海红树林公园
- 东兴市旅游景区之七万鹤山滨海湿地公园
- 东兴市旅游景区之六京岛风景名胜区
- 东兴市旅游景区之五东兴市胡志明亭
- 东兴市旅游景区之四大清国五号界碑
- 东兴市旅游景区之三中越北仑河大桥
- 东兴市旅游景区之二东兴口岸景区
- 东兴旅游景区之一东兴城区
- 国门城市,旭日东兴
- 东兴市设立多个“首个” 促使中越互通更便利
- 东兴市: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跨国医疗彰显人文关怀
- 东兴市:文体旅手牵手 共塑国门城市的“诗和远方”
- 境内外媒体代表在广西东兴感受国门风情
- 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边境国门科普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东兴市举行
- 2025年东兴书香周“走读东兴”主题活动举办
- 东兴市人民政府召开东兴口岸“五个指定监管场地”专题推介会
- 东兴市召开聚焦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闻发布会
- 桂林心之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 桂林河马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奉明芳深入金川项目现场督查了解项目进展情况
- ·受“天兔”环流影响 东兴普降大到暴雨
- ·防城港市加大环境监察执法力度成效显著
- ·防城港白龙珍珠——珍珠湾里的最后一颗珍珠
- ·“中越边民大联欢”在广西防城港启动
- ·防城港加强防城江沿江两岸环境整治
- ·确保实现“双过半”目标和完成全年任务
- ·亲历“威马逊”
- ·防城港联盛休闲山庄开门迎客
- ·东兴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电话
- ·肢残志坚 爱心无边
- ·防城港上思男子一块石头"砸掉"6314元
- ·十万大山里摇着微信发“羊财”
- ·江山半岛“五一”旅游接待经受3000帐篷“大考”
- ·中越边民大联欢在防城港启动
- ·2013年防城港市国际海上龙舟节活动方案
- ·周明
- ·用双氧水浸泡鸡爪 3人获刑
- ·家乡报,他订了26年
- ·防城港市颁发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
- ·防城区组团赴越南平辽县会晤
- ·交东村民巧用废木造“美丽”
- ·防城港、北海两地即将开行旅客列车
- ·防城港市多措并举解决人才住房问题
- ·防城港迈向海洋文化名市
- ·防城港:全市“服务惠民”专项活动取得成效
- ·防城港车站“门到门”服务赢得客户
- ·防城港市粮食局电话
- ·“拈花惹草”闯出绿色富民路
- ·防城港启动农村金融改革 一日为农民筹集400万元
记退休教师苏炳祯的边海文化情结
红花因其艳丽而备受人喜爱。如果用红花和绿叶来比拟人的生活,相信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红花而不是绿叶。但在我们这座海湾城市,却有这么一个人,心甘情愿做绿叶来衬托红花,他就是市实验高中的退休老师苏炳祯。
苏老师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教书育人的生涯中,他虽然喜欢写作,而且写作也有一定的基础,但他考虑到一心不能二用,更怕耽误学生的学业,故在职期间,他除了为指导学生写作而写了些下水作文外,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几乎没有。然而,他对边海文化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退休之后,卸下了沉重的教学担子的他,无事一身轻,写作激情一下子像开闸的洪水般奔涌而出,写了《太平胜景》等20多篇文章在区市级报刊上刊登。这些文章,有的歌颂我市的山川形胜,如《龙潭飞瀑》、《白龙望海》等,有的弘扬了历史名人,如《望海,想到了邓承修》,有的颂扬了一心为民的基层干部,如《弯弯的山路》、《山乡书记》等,向社会向读者宣传我市的时代正能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1月,他花费了一年时间写成的长达21万字的人物传记《黄万定治疆》顺利出版。这部传记记述的是“马留人”之一的黄万定在边地南疆任地方官勤政爱民治疆理政的故事,对防城港市悠久的文化和先人的历史功绩进行了深度挖掘,为我市创建海洋文化名市添了一块颇有分量的砖石。
2006年,苏炳祯退休之后,不愿坐享国家供养,而要发挥余热,执意为边海文化做一些事情。他参加了防城港市诗词学会、市老科协文学分会等多个社团组织。他认真地履行会员的职责,干好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会做的,认真地做;不会的,虚心地学。就拿为市诗词学会和市老科协文学分会校对书稿的事来说吧,就很好地体现了他认真负责和虚心学习的精神。而当领导把这校对的任务交给他,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并一丝不苟地去做。校对时,有时候为了核实作者叙述的历史事实的对错,他往往查了好几本书;为了判断某个字词的正误,他查了多本字典。为了不耽误书的出版日期,有好多个晚上他校对到一两点钟才睡觉,致使他的眼常布满红丝。但尽管如此,他却从不在领导面前叫过苦,露出过抱怨情绪。每一次,领导交下任务都毫不推辞,而且按时按质地完成任务。这两三年,经他校对的书稿,如《防城港文学作品集》、《山海风流》等,一共有10多本,字数超过300万。3年校对300万字,对于专业校对的年轻人来说,也许不值一提,但对于年近古稀眼力又不好的他来说,却不是一件轻松事,而他却坚持下来了。而且,校对的质量可以说是上乘的。按照出版社的规定,每万字不超过三个错别字算是合格;而苏老师校对的书稿,一本30多万字的书,错别字也找不出20个。
这样好的质量,除了苏炳祯的认真细心外,还得益于他的虚心好学精神。他绝不会不懂装懂,而是不懂就向他人请教,而不必顾及到自己的面子。苏炳祯开始进行《防城港文学作品集》校对工作的时候,连校对的符号也不会用,是执行主编,市高中的首任校长、老作家邓向农先生手把手教会他的。校对时他碰到有疑问的地方就打个问号,待后去请教邓向农,然后再作定夺。这样既保证了书的质量,自己又学到了知识。每本书稿,都经过三校四校。书稿内容,先由王权才主编决定取舍定下来,然后由邓向农执行主编先看一遍,实质是校对一次,再由他校对。样书出来后邓向农和他又再各校一次,经过这些环节,错得少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校对之外,苏炳祯还很注意我市的教育史料的保存工作。他受市教育局委托,为《防城港市志》收集整理本市教育方面的材料,还和邓弦老师合作,为市实验高中多方搜集散失的材料,编成《春华秋实五十年》、《教坛文萃》、《学苑诗章》三本书,展示了该校师生教育、教学、教研成果,为本市的教育保存了一份珍贵的资料。
做这一切,苏炳祯从不署名,更不表功。有人问他为什么愿意这样,他淡然地笑笑说:“只要所做的工作有意义对社会有益就好了,至于名不名有什么关系。”苏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果用两句话来概括他的退休生活,那就是“乐将名利踩脚下,甘当绿叶衬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