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如此多娇
- 东兴城区,景点众多,古今俱全,中西壁合
- 东兴好玩,好在城区徜徉,玩在国门寻香
- 东兴纯朴,纯在民风纯正,朴在返璞归真
- 东兴古老,古在千年遗韵,老在古风沛然
- 东兴美丽,美在下海激荡,美在滨海风光
- 东兴多彩,彩在“上山”忘返,彩在奇谷飞瀑
- 东兴上山下海又出国
- 东兴:京族婚俗喜迎八方客 共筑民族团结情
- 中国东兴—越南芒街中越界河游启动仪式在东兴举行 共谱跨境旅游合作新篇章
- 桂林捷途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 广西游这儿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欢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寿乡美旅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悦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市牛爸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益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七彩假期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广西万景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华锦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台风“海鸥”造成防城区13个乡镇(街道办)受灾
- ·防城港海蜇加工季市场供不应求
- ·防城港江山半岛环岛公路扩建工程加快建设
- ·防城港港口区连续8年被评为广西平安县(市、区)
- ·防城港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 ·五一小长假东兴接待游客逾16万人次
- ·防城港:一季度铁路冷链专列实现开门红
- ·防城港建设最具幸福感美丽宜居海湾城市
- ·防城港市与越南广宁省代表团共商双边旅游发展大计
- ·“魅力东盟•走入中国”文化之旅在广西防城港启动
- ·防城港市禁毒支队电话
- ·防城港上思县朗姆小镇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
- ·防城公安分局扶隆派出所捣毁一赌博窝点
- ·防城港市代表团参加“2014下龙文化旅游节”剪影
- ·2015年防城港市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 ·何朝建深入基层检查指导灾后重建工作
- ·防城边防派出所里的父亲节
- ·中国人保财险防城港市分公司电话
- ·防城港边防查获6.5吨国家保护野生动物
- ·秀美田园风光 乡村休闲游受防城港市民青睐
- ·防城港市打私办电话
- ·防城港市成为全国城市“互联网+”最大黑马 351个城市中排名第二
- ·防城港首季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14.1%
- ·港口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原局长受贿一审被判10年6个月
- ·防城港市举办“全民阅读·书香防城港”读书活动
- ·东兴芒街合作区新登记企业超200家
- ·防城港市港工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 ·防城边检站开展处置口岸群体性事件演练
- ·防城港市党建“双百”工程推进扎实成果丰硕
- ·波兰热舒夫市代表团到防城港市访问
“史上最牛零食”辣条的调查
“辣条”,最近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零食”。
这种袋装小食品看似不起眼,却出现在几乎所有菜市场、小卖部的货架上,在网店里也卖得十分火爆,甚至已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其消费群体数以百万计,主体是各地中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人们不禁担心,“辣条”卫生吗?
新华社记者赶赴辣条生产集聚地,对此展开调查。
“火得不得了”VS“脏得不得了”——辣条的“双面人生”
每到放学,走出校门的第一站,北京小学生小明(化名)都是走进校门西侧的小卖店:“老板,一包辣条。”掏出一元钱,小明撕开包装,拿出一根辣条放进嘴里,顺带舔了舔沾上油腻的手指头。走出小卖店,回家的路上有不少和他一样边走边吃辣条的同学。
“小学生的必备食品,童年的记忆。”对囊中羞涩的学生族而言,小包装辣条真是“便宜又好吃”的美味。记者走访北京、河南等地十余所中小学校,发现校门口的小卖店里都摆满了各种品牌的辣条。“好卖得很,至少每天能卖几十包!”一小卖店老板说。
“买了一百包辣条,有钱,就是任性”“好吃到停不下来”……在新浪微博里,包含“辣条”的微博数量高达300多万条,这些拿辣条开涮的段子层出不穷,吸引不少原本不知辣条为何物的人纷纷下单网购,多款辣条产品销量过万。在某电商网站的销售指数中输入“辣条”,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曾高达20.7万,而55%的喜好购买人群在18岁至24岁之间。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疯狂的辣条
5天、2000公里、4个城市、8个厂家……在“3·15”消费者日到来前夕,新华社记者联动暗访,实地跨省追踪了“只闻其名,不见其地”的辣条厂:12位数的手机号,消失的厂址,让我们无处寻找;紧闭的大门,高墙上的监控,让我们屡屡碰壁;紧邻厕所的厂房,徒手操作的工人,还有满不在乎的老板,让我们知道辣条为何屡遭诟病。
由于交通便利、原料成本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多重优势叠加之下,多年来以河南郑州为中心,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小食品产业带,辣条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记者发现,和几年前的暗访所见相比,一方面,由于行业洗牌和政府整治,类似不法作坊的生存愈发艰难;另一方面,从扎堆集中到大城市边缘地带到分散潜入偏远农区县,隐蔽在民房里“打游击”,正成为新时期“问题食品”生产的一种趋势。
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加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基层执法人手少,由此形成监管薄弱地带。随着不法作坊的分散流入,农村“问题食品”的监管面临着从生产到流通的全链条挑战,任务更加艰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辣条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各地中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着色剂滥用,添加剂超标,卫生条件堪忧,市场标准混乱,种种现实存在的问题,可能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损害。正因为如此,我们呼吁一个健康的辣条产业,我们呼吁追根溯源、落到实处的执法。
记者:毛伟豪、张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