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兴市设立多个“首个” 促使中越互通更便利
- 东兴市: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跨国医疗彰显人文关怀
- 东兴市:文体旅手牵手 共塑国门城市的“诗和远方”
- 境内外媒体代表在广西东兴感受国门风情
- 中越建交75周年暨中越人文交流年边境国门科普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东兴市举行
- 2025年东兴书香周“走读东兴”主题活动举办
- 东兴市人民政府召开东兴口岸“五个指定监管场地”专题推介会
- 东兴市召开聚焦教育稳边固边示范带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闻发布会
- 桂林心之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 桂林河马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梦筑国际旅游有限公司
- 广西鸿日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一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大胜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桂林千友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韶华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广西万坤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云忆秀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浩宸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 桂林优游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 ·防城港滨海一级公路26公里和32公里路段 连续降雨导致损坏严重
- ·防城港律师专家现场点评合同格式条款
- ·5月20日起防城港北站新增至广州南始发列车
- ·防城港市各区县及周边城市2月14日天气预报
- ·防城港市盘点今年“三月三” 旅游赚了一亿三
- ·上思县检察院送爱心到学校
- ·广西人在防城港出入境办证大厅办理护照越来越方便啦,成人只需身份证可办理
- ·防城港港口倒水坳大桥桥头进一步绿化
- ·广西东兴市江平镇金滩,京族同胞出海“迎神”
- ·防城港市开展期末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大检查
- ·防城港“边境游”游客增长46倍 新建成公园景区受青睐
- ·防城港上空惊现日晕 犹如“魔戒”
- ·今冬明春全市计划完成水利建设投资5.65亿元
- ·防城港市多个作品获第七届广西园博会奖项
- ·防城港市新闻网开设3·15专题
- ·防城港市地方税务局
- ·防城港市“最美家庭”公示
- ·防城港粮食安全有保障
- ·教材中插播广告为谁服务
- ·国家公务员能持身份证去越南旅游吗?
- ·防城港市68名新队员加入滩散小学护碑小分队
- ·上思十万大山 靠山吃山 念好“生态旅游经”
- ·防城港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激活江山半岛旅游
- ·簕山迎来了今年最为壮观的天文大潮
- ·市中医医院里的“护士先生”
- ·防城港市档案局电话
- ·清明小假防城港163起交通违法被处罚
- ·防城港:“茶族皇后”走出深山
- ·南海伏季休渔期防城区全部渔船已返港休渔
- ·班忠柏: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堤路园”项目建设步伐
“史上最牛零食”辣条的调查
“辣条”,最近被网民称为“史上最牛零食”。
这种袋装小食品看似不起眼,却出现在几乎所有菜市场、小卖部的货架上,在网店里也卖得十分火爆,甚至已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其消费群体数以百万计,主体是各地中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人们不禁担心,“辣条”卫生吗?
新华社记者赶赴辣条生产集聚地,对此展开调查。
“火得不得了”VS“脏得不得了”——辣条的“双面人生”
每到放学,走出校门的第一站,北京小学生小明(化名)都是走进校门西侧的小卖店:“老板,一包辣条。”掏出一元钱,小明撕开包装,拿出一根辣条放进嘴里,顺带舔了舔沾上油腻的手指头。走出小卖店,回家的路上有不少和他一样边走边吃辣条的同学。
“小学生的必备食品,童年的记忆。”对囊中羞涩的学生族而言,小包装辣条真是“便宜又好吃”的美味。记者走访北京、河南等地十余所中小学校,发现校门口的小卖店里都摆满了各种品牌的辣条。“好卖得很,至少每天能卖几十包!”一小卖店老板说。
“买了一百包辣条,有钱,就是任性”“好吃到停不下来”……在新浪微博里,包含“辣条”的微博数量高达300多万条,这些拿辣条开涮的段子层出不穷,吸引不少原本不知辣条为何物的人纷纷下单网购,多款辣条产品销量过万。在某电商网站的销售指数中输入“辣条”,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曾高达20.7万,而55%的喜好购买人群在18岁至24岁之间。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位于河南省通许县工业园的开封劲松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厂房内,工人直接用手将辣条一块块装入塑料包装袋(3月7日摄 视频截图)。
疯狂的辣条
5天、2000公里、4个城市、8个厂家……在“3·15”消费者日到来前夕,新华社记者联动暗访,实地跨省追踪了“只闻其名,不见其地”的辣条厂:12位数的手机号,消失的厂址,让我们无处寻找;紧闭的大门,高墙上的监控,让我们屡屡碰壁;紧邻厕所的厂房,徒手操作的工人,还有满不在乎的老板,让我们知道辣条为何屡遭诟病。
由于交通便利、原料成本低廉、劳动力资源丰富,多重优势叠加之下,多年来以河南郑州为中心,形成了一条颇具规模的小食品产业带,辣条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产品。记者发现,和几年前的暗访所见相比,一方面,由于行业洗牌和政府整治,类似不法作坊的生存愈发艰难;另一方面,从扎堆集中到大城市边缘地带到分散潜入偏远农区县,隐蔽在民房里“打游击”,正成为新时期“问题食品”生产的一种趋势。
农村市场点多面广,加上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基层执法人手少,由此形成监管薄弱地带。随着不法作坊的分散流入,农村“问题食品”的监管面临着从生产到流通的全链条挑战,任务更加艰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辣条食品的消费群体主要是各地中小学生、农村留守儿童,着色剂滥用,添加剂超标,卫生条件堪忧,市场标准混乱,种种现实存在的问题,可能对孩子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损害。正因为如此,我们呼吁一个健康的辣条产业,我们呼吁追根溯源、落到实处的执法。
记者:毛伟豪、张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