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南下龙湾天堂岛又称迪独岛、季托夫岛:解锁下龙湾的宝藏景点,深度体验世界遗产喀斯特地貌海湾地区绝美景色
- 越南旅行怕踩坑?这几个实用软件人手必备,轻松搞定语言、交通和美食!
- 东兴中越界河风景区“游览边境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路线启动
- 中越青少年学生在东兴开展友好交流活动
- 越南吉婆岛:畅享海滩美食盛宴,纵览北部最佳避暑海岛风光
- 越南北部宝藏旅游目的地:下龙湾、吉婆岛、河内,最佳旅行时间大揭秘
- 只需身份证!越南谅山一日游,解锁异国新体验
- 中国峒中—越南横模口岸旅检通道正式启用
- 中国峒中-越南横模口岸旅检通道正式启用
- 中国峒中-越南横模口岸正式开通旅检业务
- 越南:将把63个省级行政单位精简至34个
- 越南:将把63个省级行政单位精简至34个
- 文化中国行丨金滩海边博物馆里,传来独弦琴悠扬旋律……
- 越南签证种类解读:DL领馆签/落地签/EV电子签/五年免签任君选择,让您无忧越南行
- 越南旅游安全深度解析:行前准备、风险规避与实用防护指南
- 越南签证申请全攻略,了解越南签证知识轻松开启越南之旅
- 越南下龙湾天堂岛游记:穿梭喀斯特奇观,拾贝云端海岛梦
- 中越青年红色研学之旅走进东兴 携手共创友好未来
- “视联网+AI”应用场景落地对接会在东兴市举办
- 东兴市与越南芒街市工作组联合考察东兴口岸基础设施设备
- ·东兴检验检疫局提高有害生物截获率
- ·东兴试验区,打造中越边境旅游通道枢纽
- ·泰国国防教育学院院长率团到东兴口岸考察
- ·东兴市明基花园
- ·东兴市《就业失业登记证》核发
- ·广西科普富民兴边工作会议在东兴召开
- ·东兴侨批馆:让“世界记忆”在此世代延续
- ·“抓学习 做实事 强作风”——广西东兴边防检查站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东兴市出入境管理大队提高服务质量
- ·2014广西“百业东兴杯”器乐比赛选手-黄羽昕
- ·东兴七彩艺术幼儿园
- ·东兴江平工业园东林工业制造有限公司投产壮大跨境加工制造业
- ·东兴市幼儿园 用爱浇灌祖国的花朵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王军一行到东兴市检察院开展调研
- ·东兴新北部湾国际海产品市场主体工程完工
- ·东兴:工业企业产值超100亿
- ·东兴:粽香飘边城 “最美家庭”赛风采
- ·东兴江平镇积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
- ·东兴边检站应邀参加越南边防部队成立55周年友好座谈会
- ·江平镇“三月三”歌圩想唱就唱
- ·东兴口岸简介
- ·东兴市开启医保“一站式”服务模式
- ·2013年东兴市第二届“六一”少儿文艺汇演选拔赛隆重举行
- ·东兴市京岛陆岛码头
- ·国门风情一条街展现边境口岸特色
- ·广西-东盟生态产业基地项目动工仪式在东兴举行
- ·东兴成长幼儿园
- ·东兴警方快速侦破一起案值50万元入室盗窃案
- ·东兴市竹山村通过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考核
- ·2014中越边境(东兴-芒街)商贸.旅游博览会签约7660万美元
东兴市江平镇 一曲文韵江平阔
4年前,第一次听说东兴市江平镇,脑海中就被植入了“富有”的印象,当然,这个“富有”自然是物质上的。4年后,深冬入江平,“富有”的印象再次来袭,然而,这个“富有”更多却是文化上的。
这个自明洪武元年始依山、傍海、沿边而建的重镇,沉淀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厚重的历史文化,京族、边关、海洋、长寿、岭南等多元文化和中西文化完美交融。近年来,江平镇共投入了3000多万元用于文化项目的保护与建设,按照保护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保护传统民居和传统民俗文化、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思路,突出京族文化、海洋文化、长寿文化等特色更加凸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AAAA级景区等悉入囊中。于是,理所当然地,“2014广西特色文化名镇”的称号名至实归。
京族服装秀出的京族文化
江平,这个有近2万京族人们聚居的城镇,自然少不了京族文化,而这也正是江平的独特文化之一。
在江平古街,如今还保留着一家裁剪京族服装的店铺。店铺主人樊文英从1987年开始学做裁缝,后师从一名归国华侨裁剪师。樊文英说,上世纪九十年代时,京族服装很流行,几乎镇上的每个女人都有一套,但大多数都是个人裁剪而成,比较普通。
随着改革开放,樊文英开始思考如何对京族服装进行改良,从染布到花纹,从样式到裁剪,极花心思,使其成为京族独具特色的服饰。改良后的京族服装,既保留了京族传统服装的特点,又惊艳而不流俗,成为京族文明的象征性文化之一,吸引了许多有雅兴的游客前来购买、收藏。
在2014年举行的全区青少年运动会上,东兴中学代表队全体一袭京族服装登场,惊艳了所有在场的观众。如今,一到京族哈节、独弦琴弹奏等重大场合,穿京族服装成为一件隆重而高兴的事。一把独弦琴,一套京族服饰,一片海滩,海风徐来、哈妹们原生态的表演……如仙境画面,却真实地呈现在江平人和游客们的眼前。
古街里传出的古老歌声
步入江平老街,青砖灰瓦的古老建筑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人心神相宜。深冬的阳光在这里显得异常暖和而舒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往来于古街之上,平静的脸容在一束逆射的阳光中略显模糊。
转一个街角,忽传来一阵“咿咿呀呀”的唱声,声音循着斑驳的古墙,不小心撞到了墙角,萦绕在古街上空。江平镇人大办公室的刘知美告诉记者,这就是江平的“歌圩”了。
与记者印象中的“歌圩”不同的是,参与江平“歌圩”的绝大多数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在老年人山歌协会一楼的会堂里聚集着数十位老人,会堂的一边摆放着几张桌椅,唱歌的人要到这里来唱,坐在另一边的老人们就细听,享受着那些远去而熟悉的古老歌词和曲韵。从这里,可以窥见江平长寿文化的兴盛。
70岁的周大爷坐在会堂门外边上的一侧,背倚靠着墙壁。他在静听会堂内传出来的老伙伴们传唱的歌声,偶尔会侧转身体弯腰看看里面的情况。他说,一到圩日,这里就会聚满了从各地赶来的老人,有些还是从越南来的。而那些古老的歌词呓语,对于年轻人来说似懂非懂,那是曾经的生活,是远去但仍能看得见的历史。
“三圣宫”留下的历史足迹
离开老年人山歌协会,再转几个弯,看见的是“三圣宫”,一座建于明末清初的古庙。这里蕴藏着京族人的历史与精神魂灵。据老人介绍,所谓“三圣”即关帝、岳帝、北帝。明末清初,江平祖辈根据此“三圣”的丰功伟绩、保国护民之精神,弘扬英雄气概,缅怀英杰而修建成“三圣宫”。
“春秋大义匡正人伦,浩然正气普照乾坤”——看着这幅写在“三圣宫”门前的对联,可以遥想江平人的祖辈对浩然正气的追求和精忠报国的肝胆。
青烟袅袅数百年。由于历史原因,“三圣宫”共进行过4次维修。2002年,江平人响应港澳同胞的倡议,集结社会有识之士,发动民众,筹集资金,重修了“三圣宫”,使其蕴藏的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保留与流传。
如今,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三圣宫”的香火一直很旺盛,成为江平文化一景。
一曲文韵江平阔!深冬入江平,看到的、听到的特色文化数也数不尽。京族诗词雕刻、“唱哈”、“竹杠舞”、“独弦琴”、拉大网、高跷捞虾等边海民俗文化,在这个总面积257平方公里、拥有38公里绵长海岸线的小镇中孕育出来,江平人将它当宝,保护着、传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