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市旅游景区之六京岛风景名胜区

www.bianguan.net 2025-4-25 12:01:31 景区专栏:客服中心

京岛,就是京族三岛的简称。巫头、万尾、山心三条村子原来四面环海,又为京族人所居住,所以称为“京族三岛”。京族三岛由于多年来的围海造田,现在已分别成为半岛了。

到京岛,说京族,五百年历史开先祖。京族是广西东兴独有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少有的整体以海为生的海洋民族,同时也是跨国民族。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博大豪放的海洋文化,新鲜奇特的异国情调,旖旎多姿的滨海风光,为中外游客打开了一扇浪漫之旅的神秘大门。数百年来,爱国、顽强、勤劳、善良而又智慧的京族人民,披荆斩棘,开疆拓土,为开发祖国边疆、巩固边海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京族曾称越族,1958年东兴各族自治县成立时,根据该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化特点和风俗习惯以及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改称京族。中国京族来自越南,与越南主体民族京族同源。据考证,大约五百多年前,京族祖先在越南涂山(今越南海防一带)海面捕鱼,追踪鱼群来到尾、巫头、山心等岛屿,发现这里水深鱼多,四季如春,加上又无人居住,便定居了下来,在此繁衍生息,成为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关于“京族三岛”的传说,众说纷纭,版本甚多。其中“镇海大王说”极为流行。其主要情节是:京岛对面白龙岭有个大石洞,洞里有个蜈蚣精,吃人成性,无恶不作,凡过往船只都要送一个活人给它吃,否则就兴风作浪,把船掀翻。一天,一位乞丐带着一个大南瓜搭船出海。开船后,他叫船工把大南瓜放进锅里煮。船到白龙岭大石洞前,蜈蚣精懒洋洋地张开大口等着吃人。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乞丐举起煮得滚烫的大南瓜迅速投进蜈蚣精的血盆大口。蜈蚣精吞下大南瓜,烫得直打滚,乞丐拔出宝剑把蜈蚣精斩为三截,三截尸段漂到岸边化作三个小岛。头这截就叫巫头岛,身(心)这截就叫山心岛,尾这截就叫尾岛。原来乞丐是神仙所变,从此人们尊他为“镇海大王”。京族的哈亭为此专设镇海大王的神位予以供奉,每年哈节都要迎接镇海大王到哈亭祭拜,镇海大王由此成为保佑京族三岛丰收、安康的保护神。

以海洋产业为主,建哈亭、过哈节、讲京语、用喃字、穿民族服装、春节前扫墓,构成了京族民族的主要特征。1995年,京岛获得省级风景名胜区称谓,2006年评为AAA级景区,现在正申报AAAA级景区。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的风生水起和旅游软硬环境的不断优化完善,京族三岛这颗璀璨的明珠,必将以它深厚无比的历史底蕴、美轮美奂的民族风情、人有我优的自然环境、多彩奇特的海洋文化,闪耀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黄金旅游热线上,铭刻在南来北往的中外游客心中。

金滩

大家都知道,广西有一片海,两个滩。西有东兴金滩,东有北海银滩。这一西一东,一金一银,打造了广西一片海两块沉甸甸、响当当的旅游金牌。未到金滩,我们是相约而来;到了金滩,我们是相醉而归。金滩,因海滩的沙子呈金黄色而得名。关于金滩的来历,这里跟大家说一个古老而美丽的传说——有一次,海龙王带着它心爱的小龙女巡海到了海岛,看见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正在泥泞的海滩上耙螺。小龙女一见钟情,示意父王搭桥问路,促成姻缘。于是海龙王问小伙子:“你要金吗?”小伙子摇摇头。海龙王又问:“你要银吗?”小伙子还是摇摇头。“那你要什么呢?”小龙女不解地问。“我要一片没有泥泞的海滩,以后好做海。”海龙王和小龙女听后深受感动,连声说:“好,好,答应你,答应你。”说完,急令虾兵蟹将火速回宫,捣碎库中金子,然后均匀地撒在海岛的滩面上。转眼间,泥泞的海滩不见了,随之而来的是一片金灿灿的大沙潍。从此,小伙子和小龙女天天在这金色的金沙滩上拉网、耙螺、冲浪、唱歌,日子过得如神仙般快活。

一段美妙动人的传说,把我们带回到名闻遐尔、游人如织的京岛金滩。金滩,位于京族三岛中的万尾岛的南边,全长13公里,与越南著名的旅游度假区——柱岛隔海相望。这里沙细、水清、坡缓、浪平,且无海藻、无鲨鱼、无污染,沙滩由海岸缓缓斜入海中,形成大海沙滩珠联璧合的浑然天成,是中国沿海不可多得的集阳光、沙滩、海水于一身的天然海滨浴场。加上岸上有20多公里长的郁郁葱葱的木麻黄防护林带,海风沙沙,海浪哗哗,荫可蔽日,林可观花。金滩空气清新自然,负氧离子含量是内陆城市的2000—10000倍,最高气温37.9℃、最低气温4.1℃,年平均气温在21℃—23℃之间,可谓“春秋相连,夏长无冬”,是康复休养的好环境。在这里,你可尽情惬意地拥抱大海——冲海浪、拉海网、耙海螺、捉海马、尝海鲜、拍海照、祭海神、唱海歌……大海与金滩,将给你无穷的快乐;金滩与大海,留给你一生的眷恋。

哈节

哈节是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到了哈节,京族群众穿上民族服装,各家拿出最好的酒、最好的菜,聚集一起,载歌载舞,热闹非凡。2005京族哈节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隆重的京族哈节,就是京岛群众感谢杀死祸害岛民的“蜈蚣精”、让海岛人民安居乐业的“镇海大王”的恩德。年年岁岁唱哈祭神,世世代代流传至今。

哈亭。传说哈亭是专为祭拜“镇海大王”而修建。 今天的哈亭是京族人民过哈节、祀祖先、祭神灵和民间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是京族三岛的标志性建筑。哈,京语,即唱歌的意思。哈亭,专司唱哈的亭子,因而哈节又称“唱哈节”。京族三岛都建有哈亭,风格大同小异,规模不相上下。建筑形式已由过去以竹木为桩柱、以茅草盖顶的简易哈亭,变为钢混结构的宽敞楼阁,圆圆红柱,弯弯亭角,屋顶双龙戏珠,亭内雕龙画栋,既古朴典雅,又别具特色。哈亭的建筑形式虽几经改造变化,但哈亭的内在功能和主要布局却始终一脉相承,其结构一律为正厅加左右偏厅。正厅的里厢安放神位,设主祭坛。正厅的外厢是宽敞的厅堂,是开展祭祀和娱神的地方。与正厅连在一起的左右偏厅则设坐席,两个偏厅大约可容纳三、四百人。京族三岛的哈节时间各有不同,这是各岛按照建哈亭的时间所确定。尾岛为每年的六月初九至十五,巫头岛为八月初一至初七,山心岛为八月初十至十六。哈节,是京族人民最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到唱哈节,欢喜若狂的京族人民,仿佛把整个海岛都扛了起来。整个哈节的过程,大致包括迎神、祭神(含唱哈)、坐蒙(乡饮)、送神等程序。

拉大网

京族是海洋民族,拉大网是京族人民从事海洋捕捞中最常见的一种浅海作业方式。过去拉大网,以网头敲鱼梆为号,有“鱼梆一敲,网带上腰”之说。现在社会进步了,逐渐改为电话和手机通知为主了。金滩,因为坡缓、滩平、无淤泥,是全国最适宜拉大网的地方。这里一年四季作业,无淡、旺季节之分。拉大网时,一般由网头根据天气、风向、潮汐、流水确定。网有大、中、小三种。大网长三、四千米,中网长一、二千米,小网千米以下,网宽一般为4至6米。作业时,由众网丁扛网到竹排或小艇上,先固定一头,然后由网头或有撒网经验的网丁一边驾艇,一边划向深海呈半孤形撒下网绳和大网,接着由岸上两组人分别把住大网的两头,然后往岸上慢慢地一步一退,周而复始地收拢拉上。网拉靠岸,即可把围在大网之内的鱼、虾、蟹、鲎等全部捕获。拉大网需30-40人,拉中、小网也要20-30人。拉时须同心协力,不得懈怠。一张大网从撒网到收网大概需5-6小时,小网也需2-3小时。现在拉大网一网通常能捕几百斤鱼虾,能捕上几千斤的实属运气。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网打上几千斤的却是司空见惯,不足为奇。

尾村的东方红联队,曾创下一网捕捞一万多斤的最高纪录。京族拉大网有“打寄赖”(即沾光捎带的意思)的习俗,大网拉上后,你到现场顺手拿走几条鱼,京族人是不会责备你的,反而觉得与人分享,其乐融融。大着时(即大丰收),还会送你更多。但你记住,你千万不能从他们的船头爬上去啊。因为做海人迷信,人爬船头,鱼虾溜走。要上,就只能从船中间上,这就不犯忌讳了。有趣的是,拉网时,京族姑娘一般头戴葵笠,然后用手绢把脸面遮住,只留下两只眼睛,大有“手绢遮脸半神仙”之逸趣。看她们系上网带后,一步一退,一边看书,一边对歌,一边谈天说地,一边打情骂俏,真是潇洒之极,风流有加。

到金滩,拉大网,既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享受。把喜悦写在脸上,把烦恼甩给大海,把希望放飞网中,把闲情注满苍穹,尽享渔人之乐。

本文来源于:广西东兴边关国际旅行社,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中心